杭州网
Eng|繁体||
 
首页 气象 必读 水电 交通 饮食 游玩 居家 职场 影视 时尚

杭州市气象台15日06时17分发布今天、明天晴到少云,午后局部阴有雷阵雨;后天晴到少云。今天偏南风3-4级。今天白天最高气温38度,明天白天最高气温37度,明天早晨最低气温27度,今天平均相对湿度70%。

您当前的位置: 杭州网首页 > 今日生活 > 今日必读
+今日生活首页
 
 
什么人可以“冻”?什么地方“冻不得”?“春捂秋冻”防杂病 这些知识要记牢
2020-10-17 08:09:40 杭州网

每日商报 常言道:春捂秋冻,杂病不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春天不要急于脱掉厚重的衣服,秋天也不要马上就换上大棉袄,不管是增衣还是减衣,都要注意“徐徐图之”,适当地“捂”一点或是“冻”一点,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我们习惯把人按体质分为三种类型:平人、壮人和虚人,一般来说春捂秋冻比较适合前两者,老年人和体质较虚弱的人更应注重自身健康状况,不必太过拘泥于‘春捂秋冻’。”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许安表示,“春捂秋冻”虽有其道理,但也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情况予以科学对待。

“秋冻”有讲究 这些人不宜“冻”

《黄帝内经》中提到,秋季是从容平定的季节,天气渐渐转寒,地气肃清。一般来说,处于秋季人们应该早些睡,早些起;精神必须安静,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因此,想要适应秋气,须调养好“收”气。

换言之,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之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调摄皆须遵循“收”的原则。我们常说的“秋冻”便是让身体适度保持凉爽状态,接受适量寒气刺激,从而顺应自然之气和人体阴阳气机的转变,同时增强机体耐寒能力和肌表的抵抗力。

一般来说,如果气温没有低于20℃,就可以适当让身体“冻”一下,这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强身体防御机制,防止穿衣过多引起的异常发汗症状。不过,一旦气温连续两周低于15℃,就该穿上秋冬服饰,注意保暖了。

当然,秋冻对于不同人来说,也要区别对待。许安解释,就如之前分类出的平人和壮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可以适当冻一冻;而老年人多肾阳虚衰,承受不住严寒的考验,还有一部分慢性病患者由于气血亏虚,抗寒能力下降,一旦受寒容易导致疾病复发或加重,这些人群就不太适合秋冻,反而要更注意保暖。

此外,患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的人群、体寒的女性患者、体虚老人、儿童也不适宜“秋冻”。

护好头颈腰腹足 这些地方“冻不得”

那么,是不是体质适合,就能“放肆”地“冻”了呢?其实也不然。

许安表示,“秋冻”对身体各部位的影响各不相同,像头部、颈部、腹部、肩膀、脚部等部位就不能“冻”,否则容易引发其他疾病。头部着凉,容易引发头疼和心脑血管疾病;上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下腹部受凉则容易诱发女性痛经和月经不调;足部汇聚全身经脉,古语云“脚冷冷全身”便是这个意思,如果脚部保暖没做好,人很容易受凉;颈部受冷容易引起肺部症状为主的感冒和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受冷后容易受伤,影响生活与健康。

晚秋早晚温差较大,气候开始转寒,应及时添衣,预防冬季多发的伤风感冒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由于深秋时节常有寒流侵袭,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容易血气运行不畅,从而诱发中风和心绞痛、心肌梗死。因此,即便是秋高气爽的日子,也要注意根据气温增减衣物,建议早上出门时可多穿件长袖薄衫或是随身携带外套,午间觉得热了可以将外套脱下,傍晚降温时再披回去。

同时,在这样的时节运动锻炼也以出“薄汗”为佳,不要盲目追求“暴汗”效果,出汗过多会损耗人体之“阴”。老年朋友可以选择在晨间打打太极拳,做做健身操,晚上可以适当静养冥想,或是做些舒缓身心的运动。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苗露 通讯员 张玥洁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