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首页 气象 必读 水电 交通 饮食 游玩 居家 职场 影视 时尚

杭州市气象台15日06时17分发布今天、明天晴到少云,午后局部阴有雷阵雨;后天晴到少云。今天偏南风3-4级。今天白天最高气温38度,明天白天最高气温37度,明天早晨最低气温27度,今天平均相对湿度70%。

您当前的位置: 杭州网首页 > 今日生活 > 今日必读
+今日生活首页
 
 
鞋子选得不合适,老人跌倒风险更大 老人选鞋时要考虑这三方面
2020-11-28 07:49:02 杭州网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鞋尖翘太高会伤脚 

每日商报 受某老年鞋广告影响,健步鞋这两年来风靡大江南北。这类健步鞋的鞋尖翘起设计特别明显,品牌方认为,“鞋头加高,宽松舒适不挤脚,走路更轻松,符合人体工学设计”。

不过,最近也有一项研究认为,鞋尖翘高的设计并不符合脚部的生物演化规律,反而很伤脚。

那么,鞋尖翘起到底是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还是违背生物演化规律呢?

鞋尖翘太高,足部肌腱更易受伤

据美国“优睿科”网站9月17日消息称,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科学报告》杂志中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发现:鞋尖上翘会使足趾与足步其他骨骼连接处的肌肉减少做功,而且鞋尖翘度越大,足部在行走时离地所需的动力就越小,足部肌肉做功越少。这种潜在因素可能导致鞋尖上翘鞋类受众更易患上足底筋膜炎等疾病。

对此,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范小良主任医师认为,从解剖学角度来说,这个研究结果还是可靠的。

他解释道,我们在站立、行走、跑跳时,都靠足部支撑全身重量,足部着力点有三个:足跟、第一跖骨(大脚趾)、第五跖骨(小脚趾)。这三者之间有两个脚弓,分别是第一跖骨到脚跟的纵弓,和第一跖骨到第五跖骨之间的横弓。这两个足弓的弹簧功能主要来自于跖筋膜,并维持足弓高度;在运动、行走时,跖筋膜承受来自跟骨和跖骨的拉力。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依赖于跖筋膜来完成许多站立、行走跑跳等动作,三个着力维持平衡。但假如脚尖翘高,两个跖骨的着力发生偏移,就会影响到足部肌腱,比如伸肌腱牵拉过度断裂,屈肌腱则挛缩,从而影响平衡,长此以往,也会带来足部畸形困扰。”

此外,对于本就有踇外翻等足部问题的人来说,鞋尖过高,也会加重外翻程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鞋子选得不好,老人跌倒风险就会增加

不过,鞋尖一点不翘就好吗?也不尽然。从人体工学角度来说,确实需要微翘,翘起多少合适呢?

哈佛大学的这项研究认为,相比于光脚和脚尖翘度最小(10度)的凉鞋,鞋的翘度增加时,双脚跖趾关节和脚纵弓周围肌肉的运动明显减少了。

“门诊中因为穿鞋问题而来就诊的患者不多,仅占据总门诊人次的1%左右。”范小良说,虽然很少有人会因为穿鞋来找医生,但确实一双鞋子没选好,影响也不小。特别是老年人,若鞋子选得不对,跌倒损伤的风险也为大为增长。

年轻人摔一跤可能没大碍,但老年人摔一跤,就很有可能会骨折;骨折后接受手术、卧床,之后很容易出现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很多老年人虽然骨折愈合,但躯体功能经此打击,再也恢复不到跌倒前的体能状态。还有不少老人在这以后长期卧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料,躯体功能进入到残障阶段。

老人选鞋时要考虑这三方面

一双合适的鞋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范小良建议,选鞋时不妨从这几方面入手——

第一考虑鞋跟,不管哪个年龄段,鞋跟至少应有1-2cm的高度;第二,鞋底软硬适中,也要有厚度,举例来说,布鞋鞋底软硬合适,可作为参考,但它的鞋底太薄,并不推荐;第三考虑鞋子材质,透气轻便舒适为佳;最后,考虑尺码时要注意前脚掌最好有一定活动空间,不要太紧。

另外,对于不同的足型,选择时也有所侧重。比如扁平足,选鞋时鞋底建议稍软,同时鞋帮可以稍高,这样对踝关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也可以在鞋跟内稍垫高,这样可以起到部分抬高足跟的效果。

如果是高弓足,鞋子一般比较难买,可以考虑买大一号但不影响日常活动的鞋子,当然若经济富裕,可考虑去制鞋公司私人定制。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陈敏娜 通讯员 王文婷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