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今日生活 > 职场
支教不能变成 一门生意
发布时间:2024-06-11 09:32:22

眼下距离中小学放暑假还有大半个月,但是一些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却早已售罄。部分研学机构宣称,交费万元左右,去支教7天时间,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之类的证明文件。

但也有人质疑,这种走马观花的“支教”,是否会演变成为一种“作秀”?

去贫困地区支教,这是一件奉献爱心的好事,也是让人感动的公益行为。一些大学生、高中生去支教,能增强在校学生的社会活动阅历,增强他们知识的运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同时,也能给偏远山村的孩童带去不一样的知识和课外活动,是一项双赢的有意义的活动。

不过,教育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施教者懂得教育方式、心理学等。如果支教者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能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是需要打个问号。更何况,中小学即将放暑假,贫困地区的中小学也不例外。如果都赶在暑假去“支教”,那去“教”谁呢?总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都不放暑假了吧。

支教,首先应该把公益性放在首位。现在一些所谓的支教,被旅行社、研学机构等做成了一门生意。一些学生交钱参加“支教”,短短几天就能获得“支教证书”等证明文件。拿到这样的证明文件,在申请保送研究生、报考国外的大学时,都能增加录取权重。一些研学机构等组织,正是看准了这一需求,用“公益”的外衣包装一下,就把无私奉献的支教当成生意来做。

试想一下,这种走马观花的“支教”,能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带来什么收获?相反,这种只是为了一纸证书的“支教”,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从小就受到了形式主义之累。

对于这种已经变味的“支教”,有关部门不能听之任之。一方面,从源头出发,禁止研学机构等进行虚假的支教宣传,规范公益支教的报名、遴选方式。另一方面,可以要求所有的支教团体、人员,在获得目的地教育部门的批准后才能开展支教活动。总的说来,要把那些带有明显表演性质、商业性质的“支教”拒之门外,让孩子接受系统性的、符合身心成长规律的支教。

支教不是生意,公益不是秀场。希望社会各界共同维护支教的公益性,把志愿者的爱心送给真正需要的青少年学生,让山里的孩子真正获得知识与进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王俊勇   编辑:钟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