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今日生活 > 资讯
去杭州留下老街 走一走八百多岁的忠义桥
发布时间:2024-06-23 08:26:02

清汤鱼圆西湖醋鱼据说诞生在这里

68bc7aed274373f3e55f47dc5f44c188_rB4AiWZ3O1OAcfwSAAR6HmkfmqQ251.jpg

俯瞰忠义桥 记者 夏阳 摄

dd5bce91c230a9bb75c49bad4786ff87_rB4AiWZ3O2qALAzgAAP_Vrmygnc474.jpg

留下忠义桥,后面的楹春桥也是古桥。 记者 夏阳 摄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不远万里来到了遥远的东方,一路跋山涉水,终于找到了自己梦想中的“天城”,称它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人处其中,自信为置身天堂”,这就是杭州。

彼时的马可·波罗,震惊于杭州的繁华,更惊讶杭州的桥之多,“行在(杭州),环城诸水,有石桥一万二千座……”虽然“一万二千座”只是一个夸张的形容,但桥多是真的,《钱塘县志》卷三里就有类似的记载:“钱塘民居稠密,百步十寻,辄有桥梁以通往来。”

据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载,当时杭州可考桥名的就有349座。这些桥不仅是跨越河道的捷径,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斗转星移,绝大多数的桥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在西溪的留下老街里,还深藏着一座真正的宋代古桥——忠义桥,它的名气虽然远不及西湖断桥,却是杭州城区唯一的宋代桥梁原物,也是杭州运河水系现存最早的古代石桥,除桥面板和栏板有更换外,桥身结构基本保存完好。

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忠义桥,就静静地在留下河之上横卧了800多年,比《白蛇传》里的小青还要“修炼”得更久。

杭州城区唯一一座有南宋题记的石拱桥

a17c8ef91799aa522847b9ee1795b069_rB4AiWZ3O2yAMBi4AAHDNg1J2Vs131.jpg

一位老人在忠义桥上吹笛子 记者 宋赟 摄

e8bb9dc42fcf066291246a2e62d1fe3c_rB4AiWZ3O22AdZIGAAMJFCgOwew738.jpg

留下 记者 夏阳 摄

e7022883d16f4655471489ce1439a5b6_rB4AiWZ3O22AG6DTAAMSV7eFGeY925.jpg

留下老街 记者 夏阳 摄

“西溪且留下”究竟留下什么?

不少人第一次听说“留下”,可能还是在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里。

犹记得当年的葛优,戴着黑色墨镜坐在游船里,优哉游哉听着售楼小姐推销西溪的楼盘:“宋朝有个皇帝,逃亡经过这里,迷上了西溪,想把行宫也建在西溪,后来由于经费不够,不得已放弃了这一打算,在临走之前依依不舍,说了一句‘西溪,且留下’。”此时,葛优不禁一脸得意地插科打诨道:“宋高宗老赵当年想留下,可是他没钱,只能留下一句话,我可是带着钱来的,留下的可就是人生了……”

关于“西溪且留下”这段历史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在明代田汝成写的《西湖游览志》找到出处:“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俗称留下。相传宋高宗初至杭时,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为名。”

后来,明代洪瞻祖所写的《西溪志》里也有提到,不过去掉了“相传”,“宋建炎三年七月(公元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筑行宫于凤凰山,仍钱氏之旧也。始进西溪之图,帝览之曰:‘且留下’。故溪有‘留下’之名。”

《非诚勿扰》里售楼小姐的介绍虽然直白,还真的是说中了重点,宋高宗赵构当年一眼相中西溪山清水秀,觉得是个建行宫的风水宝地,但鉴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有限的财政力量,钱袋空空实在无力大兴土木,终是选择将凤凰山麓的州衙扩建为行宫,但自己又万分舍不得美丽的西溪,只能遗憾地说“且留下”,等有钱了再建!

说来也巧了,在留下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里,忠义桥也和宋高宗有关。相传,当年赵构被一路金兵追杀,狼狈逃到此地,幸运遇到了一户林姓人家,助其逃脱。任务失败的金兵,一怒之下就把林氏五兄弟全部杀害了。后来,赵构感念救命之恩,就封了林氏兄弟为土谷神,还建了五方土谷庙供周边居民祭祀。再后来,有一位叫孙侯的人,就在此地修了一座桥,桥的名字,自然就取为“忠义”。

溪市三桥,唯“忠义”最巨

忠义桥,大概就在杭州城西二十里的位置,旧时可以坐着小船,从京杭大运河出发,沿着水路一直向西,从留下河的埠头上岸。现在嘛,搭乘地铁三号线到留下站,从D口出去,走上10分钟就是了。

去往忠义桥的路上,还会经过一条青石板铺就的留下老街。这里曾经是西溪最热闹与繁华的地方,“一水穿镇、两岸临屋、三桥横卧”,形容的就是此地。

时移势易,如今的这条老街十分清静,完全不同于清河坊的繁华,也不同于小河直街的喧闹,临街的商铺似乎都在休整中,大门紧闭,一路可以说得上沉寂,鸟鸣声倒是不绝于耳,令人有一种仿佛穿越时空的感觉。走上几步还能时不时偶遇可一人环抱的香樟树,棵棵长得枝繁叶茂,任外面艳阳高照,依然坚守老街里的一片清凉。

几缕阳光从重叠的树叶缝里漏出来,照在青石板上,更显幽静。

留下老街并不长,据《杭州市地名志》载:“南起申明亭,北至留下医院,长600米,宽5米。街沿溪而建,纵横留下镇,为古西溪的老街。”

所以无论从老街的哪头开始走,都不用走多远,就能见到传说中的忠义桥——一座如同教科书上描写的单孔圆弧形石拱桥,就东西向横卧在留下河之上。

f74ba1a6874ec85b69c9c68a6c53ebad_rB4AiWZ3O26AIptvAAHfBZE9Cp0466.jpg

忠义桥 记者 宋赟 摄

b5acf0d04a40524d11d8b3afc2a3eb85_rB4AiWZ3O26AGqRXAAOlfil7Jt8587.jpg

留下河边,每隔十来米就有下水的台阶。记者 夏阳 摄

7c2fef63fc857340af0c923e6e0511b4_rB4AiWZ3O26AOFGRAAFsu2uX2qQ415.jpg

忠义桥 记者 宋赟 摄

旧时,这座桥曾被当地人简单地称为“大桥”,直到1981年,当时在留下镇搞地名普查的沈雍方和其同事,在明代释大善的《西溪百咏》找到了出处,才给正了名:“溪市三桥,唯此最巨,居中虹起,石色光莹,宋孙侯所建也。兄弟恺笃,故名忠义。”

当然,这座忠义大桥在今人看来,多半只能算小桥一座。据《杭州古桥》测量,忠义桥长度为15.2米,拱高1.6米,净跨3.65米。

桥虽不大,但胜在构造精巧。正如《西溪百咏》所描述的“盖良工巧心,故与众桥异”那样,拱券以分节并列式砌置,由7块长方形拱腹板组成一个轻巧的拱形结构,拱脚处的券石与桥台临水的襟边以榫卯相连,支撑拱脚的桥台水下基础,而砌成向两岸升高的斜面,还有效阻止了拱券的变形外移。

忠义桥珍贵之处,还不单在于桥本身,更在于桥身上的石刻文字。

1984年杭州市文物普查时,从河里架起三部梯子上到忠义桥桥墩处,竟在藤蔓丛中发现桥洞上方东西侧居中的拱板上还留有清晰的石刻文字。东侧拱板上题:“泓因恭为祝延圣寿无疆,文武百寮增崇祝釐,风调雨顺,谷果丰登,永息兵戈,万民乐业。”西侧拱板上则题:“福禄奉为舍钱米,施主报答。四恩三有,各祈如意。嘉定戊寅四月,禄(缺)白都幹缘僧同幹道友等。”题记还饰边框,上覆荷叶,下为托莲。

“嘉定戊寅”即南宋的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迄今800多年的历史真的不是虚数。

这也让忠义桥成为杭州城区唯一一座有南宋题记的石拱桥。

清汤鱼圆西湖醋鱼据说诞生在这里

9869aa84a2d2dc8544ecf1e9f24f0530_rB4AiWZ3O2-AbwFIAAHENgJj6RM742.jpg

夏日的留下老街显得很清静 记者 宋赟 摄

de6b9d0089abd67cc069851297b0edbd_rB4AiWZ3O3CAXKkeAAQaOVsHygE954.jpg

留下老街和庆春桥 记者 夏阳 摄

南楹春北庆春皆为古桥

离忠义桥不远处,南北还有两座古桥。南边的桥名为楹春桥,北边的桥名为庆春桥,都是在清代乾隆年间重建的。

庆春桥位于忠义桥北约50米处,原桥长13米,宽1.7米,也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南侧的拱券中央刻有“庆春桥”。因旧时桥侧有天曹庙,所以又名天曹庙桥。

再往前,这座桥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据《钱塘县志》记载,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金四将军跟随张伯英战死,其妻返回留下故里后,筑桥祈求夫君冥安,故又名金桥、金四姥桥。撰写《西溪杂咏》的清代诗人陈文述还专门为金四姥桥写过这样一首诗,“将军百战死,阿姥独归家。捐金作功德,桥影卧平沙。桥畔垂杨柳,年年扫落花。”

1987年留下改造时,当地还在其南侧扩建了一座拱形车行桥,形成了一桥三栏的特色。

楹春桥则位于忠义桥南约50米处,又名迎春桥,也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长15米,宽1.8米,原桥始建年代无考,现桥是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建的,距今也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因比忠义桥要小些,旧时当地人也称其为“小桥”。1984年,翻修加固时,当地在桥上镶嵌了“再造楹春桥”刻石,桥南两侧的刻石联为“利及万人占阮济,德通双岸应中孚”。

橙友“越越妈”曾感叹作为留下的原住民,这里充满了自己童年的回忆,“小时候没有手机和平板,都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这条河里抓鱼摸虾,探索每座桥下的那块方形石刻,每座桥都不一样的……”

旧时,此三桥一带还曾以柳多花多闻名,“三桥柳阳”和“两岸花街”更被誉为西溪胜景。

明代释大善的《西溪百咏》就留有三桥柳诗:“绿杨夹岸两依依,覆遍虹梁风日微。青叶交浓忘夏至,白花漫散识春归。”《西溪梵隐志·纪胜》也有载:“溪有三桥,多植柳,浓荫夹道。东西两涯,民居临水,花木周庐,亦称花市。”

《西溪杂咏》也有诗云:“三桥多垂柳,浓阴覆雁齿。居民多种花,红香三四里。如游众香国,如入华曼市。”每年农历二月十二为“花朝”,吸引着远近游客前来踏春赏花,热闹非凡。

西湖醋鱼相传诞生于此

三桥东岸还曾是历史上杭州茶叶的主要集散地。

原中国湿地博物馆馆长陈博君,在撰写西溪路历史时曾提到,由于留下河水运连接京杭大运河,加之附近山谷均盛产好茶,故每逢清明前夕,来自外省的茶行商贩就会纷纷前来此地坐庄收货,“茶市一直兴旺至上世纪30年代,聚集了马礼懋公记、源茂、昇和祥等20余家大小茶行商贩。随着茶叶交易发展起来的,还有西溪园、聚水居、留香居等近20家颇具规模的茶店。茶店普遍开设于西溪河两岸,临河设有美人靠,凭栏喝茶,街景一览无余。有的茶店夜间还有曲艺表演,通宵达旦,十分热闹。”

茶叶交易的繁荣更是带动了留下老街的商业发展,世居留下的老人顾振祖曾回忆说,“那时候的老街,吃的、穿的、用的,各式各样的店铺起码有好几百家。随时上街,都是人来人往、吆喝不断的,空气中到处飘着各种食物的香气,什么豌豆糖粥啦,油氽粽子啦,开洋线粉啦,细沙汤圆啦……”

据老人描述,当时的老街上不仅有沈永顺、俞大兴、方正大酱园、七八家酒酱店,还有大大小小的百货店、米行、首饰店、当铺、肉铺、铁器铺、染坊、糕点店、水果店、灯笼店、鞋店、香烛店、烧饼店、烟酒店等,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甚至药店都有好几家,而且不仅有中药店,还有西医、外科诊所。当时的盛景,真的说是“江南版的《清明上河图》”都不为过。

c220c65931594756ee1293f125a3d5a1_rB4AiWZ3O3CAdz8gAAFyxrauYGk026.jpg

茶市新村的名字,来自曾繁盛一时的留下茶市。记者 宋赟 摄

a205a000207a9bbc0a271d9fdda0fa4e_rB4AiWZ3O3GAZczGAAQC026aj4Y115.jpg

留下庆春桥,南面是忠义桥和楹春桥。记者 夏阳 摄

402e45c8ade3b5277c2099e88edc55fa_rB4AiWZ3O3GAHvnIAANStCgTsYI066.jpg

留下老街上“沈宁寿昌记墙界”的界石 记者 宋赟 摄

茶市虽已不在,但多少还是能从当地找到一点历史的痕迹。

留下老街上,仍可看见临街土木结构的旧屋上雕梁翘角,据说这些老房子还均为前店后坊的格局,并连接成一片。

“沈宁寿昌记墙界”的界石也还在,而且正对着忠义桥。据杭州城市建设档案馆介绍,沈宁寿南货店的糕点茶食是与杭城颐香斋齐名的百年老店,经营诸如鱼翅、海参、鲍鱼、鱼肚、木耳、香菇、竹荪、苹果、香蕉等物资,沈宁寿自产的麻酥糖、云片糕、枇杷梗、洋钱饼、橘红糕、鸡蛋糕更是远近闻名,城里大户人家结婚时都会慕名来此采购一番。

此外,老街上还留存“敦怡堂俞墙界”“王源兴谦记墙界”等界石。

如今竖立在对岸的小区,就叫茶市新村。

寻迹中还有一项很有意思的收获。很多人来杭州都要打卡一下的清汤鱼圆、西湖醋鱼,据说也是起源于老街上的大兴馆。

据金永炎编著的《留下印记》记载,“因留下镇北的水乡盛产草、鲢、鳊、鳙等淡水鱼,旧时杭州菜馆的鱼都由这里供给。大兴馆擅长制作鱼圆,选用花鲢,将鱼剖为两片,用刀斜着刃徐徐刮其肉成泥状,加少许盐、少许水,挤姜汁于其中,用几根竹筷子,打成糊状,然后用羹匙舀鱼泥,用手一抹,入沸水成丸状,煮沸后撒上葱花,盛碗出锅,色彩洁白如玉,鲜嫩像豆腐。俗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大兴馆这道鱼菜深受欢迎,慢慢地传开来,成为杭州的一道名菜,上了筵席。20世纪30年代,大兴馆的学徒金生还将醋熘全鱼传至楼外楼,改名西湖醋鱼,享誉全国。”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宋赟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