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今日生活 > 资讯
堪称“最难驾考”!杭州这条明星线路,考的是倒车S弯!小伙都熬成了老师傅
发布时间:2024-06-23 10:41:52

杭州的7路车,这条历史悠久的“明星线路”,自百余年前便在西湖边穿梭,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对不少乘客来说,7路车是回忆,是沿途皆美景的经典公交线。而对司机来说,7路车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份荣耀,也是要求极其严苛的“最难驾考”!

有人为了开上7路车,熬了十几年!正如他所说:“7路车不是谁想开就能开的……”

从乘务员到公交司机再到7路司机

他历经十几年打磨、三次考试

马军是杭州本地人,18岁那年进入公交集团,刚进来时他就感受到了7路车的“不一般”,比如说车辆需要更新,往往是7路优先。

“7路是我们的‘明星线路’,大家都很重视的。”

但马师傅最初到来时,还只是一名普通乘务员,到后面真正开上7路车,这中间历经了十几年的打磨,三次严格的考试。

第一次考试就和7路有关。那时的公交车,往往是一名司机搭配一名或两名乘务员。由于离家近,马师傅被分配到7路线上做乘务员,他跟着老前辈学习了两三个月,考试合格后才独立上岗。

在他的回忆中,乘务员除了售票还经常做一件事:“转弯或者车多的时候,我们头探出窗外,手上拿个红旗,旗上面写个‘慢’字,提醒行人注意安全。”

1991年12月,马师傅得知一个消息:乘务员可以报考驾驶员了!从小就有公交驾驶梦的他第一个冲去报了名,也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又一场重要考试。

如今回忆起来,他仍有几分紧张:“就那一次机会,考试不合格要被淘汰的。”好在考试顺利通过,但还不算真正的“合格”——新司机上岗前要接受三个月的培训,学习发动机原理、底盘原理等机务常识。

马师傅解释:“是为了打造‘全能驾驶员’,车子万一路上坏了我们自己也能修修。”

最开始做驾驶员,马师傅还不能跑7路线。“7路不是谁想开就能开的,往往都是驾龄10年以上且没有发生过事故的老师傅才有机会开。”

那就在其他线路上好好“磨炼”!抱着这样的想法,马师傅跑起了306路,后来又调至18路,成为第一批双层巴士的驾驶员,再到后来开上游9线,尝到了首批敞篷车的“头口水”……

2002年,马师傅等到了7路车招新的机会——老师傅要退休,需要年轻司机来替补。就这样,马师傅在十年之后再次迎来了一场重要考试。7路公交司机的选拔更为严苛,包括倒车入库、S弯驾驶等项目。听着和驾照考试区别不大,但实际上难度系数远远超出驾考,马师傅说:“我们考的S弯,可是倒车S弯!”

开上7路后,他就一直在这条线上来回奔波。细数一下发现,除了BRT车辆外,马师傅几乎把杭州公交90年代以来的车型都开了个遍,可谓是全能型驾驶员的代表。

以前流行抢座,如今流行让座

百年7路车越来越“年轻”

7路车对司机的要求为何这么高?马师傅一句话“道破天机”:“7路是杭州的‘门面’啊。”

作为杭州的第一条线路,7路有着百年历史,从1922年冬天开始,它就始终行驶在西湖边,载着一拨又一拨乘客前往景区。20世纪50年代,7路公交将路线由湖滨延伸至城站火车站。外地游客来到杭州游玩,最先接触的就是7路车。

马师傅刚开上7路车那会儿,外地乘客还算不上很多,本地乘客也只集中在早高峰时期。有时候开着晚班车回到灵隐,过了曙光路之后全车除了他没有一个人。

但每年三四月份,会有来自江苏、福建的香客坐上7路车前往灵隐。这些香客大多上了年纪,会随身携带吃食,最常见的就是馒头和粽子,如果坐车时恰逢中午饭点,便在车厢内解决午饭(注:当时还没有公交车内禁食这一规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水平逐渐提升,旅游热潮也开始涌动。从2008年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地乘客肉眼可见地增多。人一多,因为抢座而产生争执就成了7路车上的常见一幕。争执严重时,马师傅就要化身“调解员”出面解决。

有一次,两位乘客因为座位的事情吵闹许久,马师傅就把车子暂时停到路边,然后进行劝导:

“大家都是出来玩的,因为一点小事争吵太破坏旅游的心情了。全国这么多人,这么多辆公交车,偏偏你们在我的车上遇见了,这也是一种缘分呀。”

马师傅的这番话很是奏效,“听我这样一说,他们就有些不好意思,气也消了。”

如今,7路车承载的客流量远超以前,基本处于全年无淡季的状态。“几乎每趟都是满满一整车的乘客,只有在这个月(6月)才稍微有些淡季的感觉。”

但现在的7路车上,让座反倒比抢座更为常见,“看到有老年人没座位,我都还没开口提醒大家,就已经有人起身让座了。有时候还会出现两三个年轻人同时让座的情况。”

以前的7路车上,老年乘客居多。现在7路车上,80%的乘客都是年轻人,马师傅还笑称:“没想到我们百年7路车还越来越‘年轻’了。”

7路车的每一次“成长”

既是惊喜又是不舍

用“年轻”这个词来形容7路,也是有些贴切的。

从汽油车到柴油车、液化天然气车,再到纯电车;从人工报站到电脑报站,再到全自动感应报站……7路车的每次更新都像是一次“逆生长”,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也映射了杭州公交系统的发展变迁。

7路车刚更新空调车时,马师傅印象深刻。那时他还在跑306路,部分7路车最先换成了空调旅游专线。“我们有位关系好的老师傅,比我们率先开上了空调车,他下班后还专门跑到我们站点‘炫耀’了一番!哎呀,我可羡慕坏了!”

在空调车投入运营前,杭州的公交发动机大多是前置式,离驾驶席位很近,这就会导致驾驶席的温度升高,夏天时最高可达70℃—80℃。马师傅说:“夏天不敢穿短裤,一天开下来右腿通红。冬天好一些,可以拿两个番薯放在排气管上,能烤熟的。”

后来自己也开上了7路车,见证了它的“成长”。车辆的每次更新,都会给司机们带来惊喜。“比如从手动挡到自动挡再到无级变速,这样一来,开车时就轻松许多。”公交司机通常会有颈椎、腰椎等方面的问题,车辆更新迭代,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帮他们降低工作强度。

但惊喜之余,更多还是不舍。

马师傅对自己接手过的每一辆车都很用心,对待日常保养和卫生打理工作向来认真:“靠着它,我才有了收入,养活了一家人。自然不能亏待它。”也因此每次换车,都很是不舍,“仿佛告别自己的老朋友一样。”

马师傅还在7路车上度过11次除夕夜。

大年三十,7路会提供前往灵隐的通宵车,大大方便了大年初一赶着烧头香的乘客。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司机师傅在除夕值班。

“有些师傅家在外地,回去一趟不容易。我家是本地的,那就自告奋勇嘛。”好在家人都很理解支持,马师傅说:“家人知道我大年三十要上班,没办法在家吃团圆饭,所以我们的年夜饭都是提前一天吃的。”

和7路的感情也就在这一次次行驶过程中逐渐深厚。进入公交集团35年,其中一大半时间都是与它做伴,他熟悉它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声响,包括每一次震动。

马师傅说:“在我心里,它就好像我的孩子一样。”

“别开快车,要开安全车”

这个驾驶理念在7路车上代代相传

如今,马师傅也成为了新司机眼中的“老前辈”,也开始带起了新人。

他带的徒弟都有个共同点——操作极稳,这得益于马师傅细致入微的指导。

带徒弟的第一周,马师傅从不急着让他们上手,而是让其先跟车熟悉线路;到了第二周,仍不急着实操,让他们熟悉车子的各项功能及前后门开关按钮。不同的车型,车门的开关按钮操作方法也不一样,这都要熟记于心。

直到第三周,徒弟才能在没有乘客时上手开车。徒弟开车过程中,马师傅只是在一旁站着,不进行任何干扰,等车子真正停好了,再进行复盘,告诉他行驶途中遇到某些路况该如何处理。

在带徒弟的过程中,马师傅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跑7路,你别开快车,要开安全车。”这句话,也是马师傅年轻时,带他的老前辈一直强调的。

7路车作为景区线,经过的部分景区道路狭窄,加上来往车辆越来越多,公交车能够行驶的空间很是有限,更要把车上乘客的安全放在首位。

车子开得稳,乘客也能感觉到,马师傅就收获过不少外地乘客的夸赞。“他们说自己坐了这么多辆公交,没遇过这么稳的!窗外风景又美,感觉自己不是坐公交,而是在坐游览车。”听到这些话,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而“求安全不求快”的驾驶理念也在7路车上代代传承。

公交司机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车厢。清晨的7路车上,空气里可以闻到淡淡的消毒水味道,马师傅的清扫工作接近尾声了,但他又拿着抹布很仔细地把扶手杆擦了一遍又一遍。

这些事情,他做了30多年。

“有人问我厌倦吗?我说那没有。因为开着一辆干净的车去接乘客,我自己的心情也很好。”停顿片刻,马师傅又接了一句:“只要干得动,我想和7路车一起再跑很多年。”

来源:杭州发布   作者:文字/李胜男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