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单车品牌在成都、广州、武汉等城市调价,收费标准由工作日前15分钟1.5元调整为前10分钟1.5元,周末节假日起步费也由前15分钟1.8元调整为前10分钟1.8元,后15分钟收费1元。
共享单车企业解释称,成本上升和维护费用增加是主要原因。因为共享单车是重资产投入,算上折旧和人力费用,如果不在部分城市进行价格动态调整,则很难维持运营。从公开的信息看,三大共享单车企业的新业务模块都在亏损。
但调整后的价格还是引起争议。当初共享单车还是ofo和摩拜的天下时,半小时起步价只要5角钱。如今,有的共享单车已快进入2元时代,赶上坐公交车价格了。有人算过,如果每天上下班都骑一次共享单车,一个月至少要花60元,三个月就能买一辆差不多的自行车,更不用提如果不小心停错地点时,还要交十几元的调度费、管理费等等。所以有网友认为这是“先培育市场、再割韭菜”的行为,称其“吃相难看”,在养成消费者习惯之后就调整策略,从原先的大规模补贴,转变为“割韭菜”。
当然,企业有它的经营自主权,涨价也有它的合理理由,消费者并不是一味反对产品涨价,相反,如果在实施了功能升级、消费感受上跃之后的价格提升,消费者都会理性地接受。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应对成本升高,除了涨价之外,就没有其它的应对方法?企业抱怨损耗严重不得不提高价格,难道就不能在管理上下功夫?比如杜绝员工在投放车辆时乱抛乱扔的坏习惯,这种习惯对车辆的损耗极其之大。如果企业真能做好内功,那么损耗、折旧、维修费用不都降下来了吗?还有,要大力拓展业务版图,在依托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也可以推出骑行、跑腿的业务,多元化的经营才能增加盈利点,而不是单独靠涨价这个套路。同时行业公约也要建立起来,对计价时间进行了统一与细化,尽可能统一各大企业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模式等,缓解涨价带来的冲击。城市管理部门也应关注此次事件,它说明只押宝于某一种交通形式是未必足够的,一旦某个交通工具突然涨价,就可能打乱许多人的生活节奏。杭州有充足的小红车资源来对冲风险,但另外一些城市呢?
不是说共享单车不能涨价,只是共享单车具有社会公共资源属性,它是公共交通工具的有益补充,特别对于年轻的上班族来说,它还是打通工作与生活“最后一公里”的神器,甚至可以说成了一种交通基础设施,涨价对日常生活的冲击较大。同时,共享单车在运营中势必占据一部分公共道路资源,其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城市和市民的支持,所以媒体呼吁,涨价要在合理范围内,要做好社会沟通,要在盈利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
而且“共享”的口号,本意就是让闲置资源灵活调度起来,供需不像过去那样机械、单向地对接。但在追逐利润的路上,企业还记得促进人们减少浪费节约资源互惠互利的初心吗?即使不谈初心,就从经营上来说,共享单车在它价格较大幅度上涨之后,是否还具备竞争力呢?再涨就怕消费者会用脚投票,那共享单车就成摆设了。
在一些共享单车企业涨价的同时,美团单车已在一些地方实行起步价下调,起步使用时间由15分钟延长至20分钟,同时推出“省钱包”“不限次立减1元卡”等优惠,陆续上线“凉爽座垫”以满足消费者的骑行需求,这里面有什么经可以取,希望业内人士可以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