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惠及“每一个”学生、教师、学校、家庭
上周,杭州市中小学迎来了新学期,上城校园里再次充满了孩子的欢笑声。
每一年的开学,都伴随着教师节的来临。最近,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正忙着准备教师节前的各项庆祝活动,抽空走访学校、慰问教师。
在忙碌的间隙,都市快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项海刚穿着白色衬衫,语气平和,他说:“最近,我们正在准备一场教师座谈会,和原来的会议不同,这一次应区委书记章燕要求,邀请了许多一线教师到场,就是希望能够聆听接地气的教育故事和真实感悟。”
谈话间,项海刚从记者这里听闻一位区内资深班主任在暑期用心家访,还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带学生跑步、举办读书会的事,他欣喜地说:“我们就是要多宣传这样默默奉献的一线老师,呈现他们和孩子、家长之间的真实互动。这些老师或许不是名师,但他们常年扎根一线,无私关爱学生,这就是教育家精神的体现。”
什么是教育家精神?随着全国第40个教师节的来临,这个问题也不断被追问。
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新时代的“大先生”到弘扬教育家精神,这些独属于中国教师的精神内涵不断引领着教育人向内问追求,向外求生长。
“教育家精神”的六大内涵: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共同编织出了教育家的精神图谱,也成为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项海刚说:“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是我们希望教育家的精神能够根植在每一位上城教育人的心中。伴随他们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敬业成人,精业成才。”
今天,我们以“每一位”为关键词,细细检索上城教育中那些熠熠闪光的教育家精神。
致敬“每一位” 以德为先的逐梦人
在教育家精神的图谱中,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拥有着无可替代的分量。这两个因素,指引了教师的灵魂追求,完善了教师的健全人格。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今年,是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傅恭贵老师从教的第41年,从1983年进入笕桥中学,一路看着它从综合普通高中,转变为承担职业教育发展的江干职业高级中学,到现在的新上城职业教育标杆:杭州市建筑类专门化职业学校——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他始终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不管是担任普通教师、班主任,还是成为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学校中层,不同岗位的角色转换都不曾改变他在教育事业上拼搏的初心。
而不为人知的,是傅老师家庭三代传承的教育理想。“我的父亲原先就是笕桥中学的一名体育老师,他曾经是杭州市体育教研组大组的成员,所带的射击队是杭州市头号队伍。那时候,父亲放学后还要带学生训练到很晚,我就把他的铝制饭盒塞到棉被里保温;后来,我也成为一名教师,为了给学生辅导,我常常在校内的教工寝室边烧饭边辅导学生。我带领的学生,多次取得浙江省建筑类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和市竞赛一等奖。”傅老师说,这是父亲交到他手里的接力棒。
如今,傅老师的女儿也成为了上城教育的一名人民教师,他感慨:“父亲用他的从教经历告诉我,教育是无私奉献的职业。我也希望用自己40年的教育生涯告诉女儿,这是一份光荣高尚的事业,愿新一代上城教育人能够不断追求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在努力与坚守中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到底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算得上是师德模范、榜样标杆?这些年来,上城教育从区到校,再至个人,都在不断探索行为世范的内涵,建立师德师风标准。
区级层面,一份《上城美好教师师德标准二十条》出台,提出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学生关怀、个人品行及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具体指导。
校级层面,崇文实验学校推出《教师的78个工作细节》,将“教书育人、服务学生、促进发展”落到实处;澎博小学颁布校本化“十大师德标准”,打造美好教师形象。
万千名教师,也在不断追寻着教育的真谛。今年,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校长邱曙光年满60岁正式荣休,也结束了他在上城20多年的教育征程。十余年如一日,从清晨六点半到夜幕降临,从工作日到寒暑假,几乎全年无休的他,如水一般,不仅自己前进,还推动身边的人和事一起前进。他说:“与其说是坚持,不如说是享受。一个人一辈子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一种幸福。”
成就“每一位”
以学促教的大先生
“我们有没有可能培养这样一批学生?他们热爱学科,追随老师的专业。”项海刚说,“教育圈内,有专家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想,做老师的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一点学习的兴趣,进而喜爱这个老师,成为这个学科的追随者,那么老师就是做成功了。”
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新时代,“因材施教”的古老教育智慧,又一次被诠释出了新的含义。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你是否曾经刷到过一个名为“语文山水”的视频号?这些视频中,学生跟着老师玩起古诗改编“三句半”,写着专属于青春的诗句,每一个孩子都能文善写、能说会道。这些创新的语文课堂,更是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的讨论,视频账号也收获了百万人的关注。
这个视频号的主创,就是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杨军。面对网络上巨大的关注度,他却依然沉浸在自己的语文半亩地里。王老师说:“如果说真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夸耀的,那就是看到一个原本不爱说话的孩子,终于能在众人面前自如地表达自己,赢得掌声;越来越多的优秀孩子成为了互联网‘明星’,越来越多的学生作品走入了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孩子真心爱上了语文学习。”在他看来,这就是对他的付出最好的回报,是对他的教育最好的表彰。
因材施教的教育闪光,还应该公平地投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
上城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办公室主任李晓芳,这些年一直关注着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让这些孩子在普通学校能够留得住、学得好。近年来,上城区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特殊学生入学的“零拒绝、全覆盖”,还将区内融合教育的对象从传统的7类残疾扩展到了13类障碍学生。
李主任介绍:“我们根据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区域内分片区研究、探索;将医疗、教育、康复有机结合,优化评估诊断机制,构建了幼儿园—小学—初中衔接的融合教育支持链。”上城融合教育的氛围越来越好,相关研究成果被教育部推送,为全国的融合教育开展提供了“上城样本”。
围绕特殊教育,上城教育想做的还有很多,项海刚说:“接下来,我们还在考虑布局更多的特殊教育学校。这样的家庭已经很困难了,我们更要为他们做好考虑,根据生活布点安排更多的专用教室、学校,让更多有需要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融合教育的全方位支持。”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这个新学期开学,很多孩子发现,科学家走进了校园,学校正式聘任了校外科学副校长。区内科学教育氛围日益浓厚,杭州市钱学森学校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杭州市惠兴中学、杭州市钱江新城实验学校挂牌“浙江省院士科普基地”。
这把科技的火苗,也从学校蔓延到了老师、学生的身上。今年,上城区的科学老师们都收到了一项“任务”,请每位科学老师阅读《钱学森传》,位于小营巷的钱学森故居更是成为全区科学老师必去的“打卡点”。
杭州市天长小学科学教研组组长陈甜说:“在对科学老师的培训中,上城区一直很强调科学家精神,因为只有我们真正读透了,才能向孩子传递好科学家精神的真谛。”
多年来,陈老师的科学课也深受学生的喜爱。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她特别注重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早在2008年她就推出了“家庭实验室”, 鼓励孩子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完成不同等级的挑战。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她还推出了一本“家庭实验室”科学实验手册,为喜欢动手的同学量身定制了一本实验指南。
随着课标的变化,2020年,她面向五六年级学生开设出一门“技术与工程”课程,让原本的小实验再向前走一步,引导学生结合科学观念,设计制作一款小产品或小玩具,解决生活中真实发生的问题,或许某天,孩子们的小小成果能真正运用到产业上去。
幸福“每一位”
以爱育人的圆梦人
在很多的教育故事中,我们常会看到孩子调皮、犯错,或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项海刚的眼里,这就是教育的过程。他说:“教育的功能就是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当中犯错,并通过老师的帮助走出困境。这个修正的过程就是教育的增量。”很多的教育故事,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私人定制。”2019年,吴婷婷入职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开始担任班主任。她的班里有一位特殊孩子,由于身体原因无法正常上课。
面对这样的学生,吴婷婷觉得自己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她多次走访这个家庭,与孩子和父母聊天。在家访中,她了解到孩子很喜欢运动。为此,她在下班后尽量挤出时间,到这个孩子所在的小区,陪他打羽毛球……
“每一个孩子,我都不想轻易放弃,如果我努力一下,可以改变这个孩子的命运,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在吴婷婷的努力下,孩子对老师和学校有了归属感,从八年级开始能够实现上半天课,到了九年级实现了完全适应校园生活。
在她看来,“做老师不仅要有爱心、有耐心,更需要有智慧和方法”。如今,做了5年班主任的她,也摸索出一套办法: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和个性特征,形成“私人定制”版一人一案。这样不仅有利于她掌握孩子的情况,也能帮助每一个任课老师因材施教。
除了班主任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外,许多书记、校长在假期里带头走进学生家庭,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帮助。
2024年,上城教育打造“百千万”党建品牌,通过百名干部帮扶学生、千名党员联系家庭、万名教师服务社会,用暖心举措、细节和力量走进孩子、家庭和社会,营造温暖育人环境。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在上城教育的土地上,还有一批教师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示范:教育家精神不只是手捧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关注国家命运,承担社会责任。
2024年,上城教育继续加强与四川、新疆、青海等地区的对口支援,选派优秀教师团队赴偏远地区和海外支教,深入推进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影响力,为教育“走出去”贡献上城力量。
今年,杭州市凤凰小学的钱春苗老师结束了自己的支教工作。在迪拜两年援派时间中,她担任了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利用课堂、课余时间教海外中国学生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通过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将一群人的教育走向每一个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长。
上城教师放眼世界、洞察时代的脚步不断向前,杭州市南肖埠小学国际交流案例《共享“双城双YUN”魅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入选全国《2023年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案例汇编》,教学成果《跨界融通:培育国际理解素养30年探索》成功发布。杭州市杭州中学、杭州市钱学森学校、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杭州天地实验小学入选浙江省“AI+机器人”未来英才培育基地,面向未来践行新时代的教育使命。
各条线跑出上城“加速度”
让“每一个”享有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当我国第40个教师节来临,全民点亮尊师之光,新时代也向更均衡的教育生态、更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期盼。
在杭州教育的版图之上,新上城“拥江、揽湖、走运、靠山”,有着“西湖时代”的精致典雅和“钱塘江时代”的大气开放,正以奔跑的姿态奋力向前。
2024年上半年,上城教育各条线拼出了发力抢跑的“加速度”:四大“国字号”奖项接踵而至,浙江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也花落上城。这是继2021年“实施学前教育补短提升工程”后,上城教育再次获得省政府奖励,全省仅三地入选。
在最近刚刚完成的全市首批共富试点验收中,上城教育以“推进名校集群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课题获评优秀。
各项工作一路上行,区域发展成效显著。上城教育以一份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成绩单回馈“信任”。
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说:“上城教育人永恒的精神共识是‘为了每一个’,我们秉持‘教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幸福每一个家庭’的教育理想,全面推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我们期待着,我们努力着,让高质量的教育惠及‘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