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高薇
说到杭州的夜宵,除了大家熟悉的望江门和河东路,新华路也不得不提。
新华路南起庆春路,北至健康路,长约一公里。不过,美食概念中的新华路,仅限新华路南段,也就是庆春路与凤起路之间那段。从上世纪90年代起,这段路上诞生了一系列名店,其中最有名的是东华家常菜、邀月楼、桐山村、米家小馆、温州汤团店,难得的是,如今这几家屹立不倒,撑起了新华路近30年的美食地图。
这次做新华路美食地图,我们采访了两个年龄段的餐饮人——年长的老板们在这里坚守了20多年,无论是店,还是菜,都努力做着改变;年轻人的店和菜,则强调传承,想要复刻童年记忆里的家常菜。
传承和改变,并不矛盾,正是新老两代餐饮人的合力,形成了新华路上独一无二的美食格调。这种氛围让我们感觉很舒服,短短两三百米之间开着大小名店,理应是很卷的,可老板们都说“我们不卷,我们各做各的,来的客人也不一样”。
晚餐时间,我们从新华路这头荡到那头,发现无论是杭帮菜、桐庐菜、川菜,上座率都不错。一路吃下来,不禁羡慕起附近的居民来,很多社区(比如我家),想要找到一家好吃的店都不容易,新华路上却有这么多,还都营业到夜里,随时能实现“穿着拖鞋下楼吃一口”的想法。
在这里,你能看到杭派夜宵几十年的坚持。
八卦鱼头极其鲜美
推荐餐厅:东华家常餐厅·夜宵
地址:新华路72号
东华家常餐厅正在装修,创始人王容卿在微信上跟我说:“这次打算东华和米家两家店一起装,正好停下来,想想接下去怎么做,我觉得这几年我们有点退步。”
1996年,王容卿借了8万元,在菜场旁边开了个面馆,他请了一个甘肃武威来的师傅做兰州拉面,为了激发师傅的积极性,还制订了绩效奖励:“我是个餐饮小白,啥也不懂,只有这个办法了。除了工资,每卖出一碗面,我给烧面的师傅一毛五的提成;如果一天的面卖到400碗,就给一碗两毛五的提成。”
差不多一年半后,王容卿对面馆做了升级,厨房里搞了一块地方专做炒菜,并且做起了夜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杭州的夜宵市场,炒螺蛳是当仁不让的大爆款,为了让客人安心吃,王容卿夫妻俩每天下午带着服务员,拿着筷子挑螺蛳——一大盆螺蛳里面,总有几颗是看着就不大行的,把它们挑出来,晚上炒出来的螺蛳就几乎没有臭的。当时,店里只提供两块钱一瓶的西湖啤酒,“出来吃夜老酒的,大多是为了高兴,啤酒两块一瓶还是20块一瓶,他们喝的时候是分不太出的,但结账的时候就分得出了”,王容卿这么跟我说。结账的时候心里舒服、螺蛳好吃还没有臭的,这就是妥妥的核心竞争力。
东华家常餐厅在新华路上屹立多年,都有哪些招牌菜?排第一的是八卦鱼头,这道菜由传统名菜八珍鱼头演化而来,王容卿谦虚地说 “其实就是鱼头烧鱼圆”,但里面肯定不只是鱼头加鱼圆,还有海参、火腿、鲜虾、竹荪这些,那一锅奶白色的汤,极尽鲜美。
干捞粉丝也是点击率很高的菜品,粉丝经过他们秘而不宣的方法处理过,成品的口感与其他粉丝不同,不软不糯,却是脆脆的,其他配料有点像温州炒米粉,加了虾仁、鸡蛋、蟹柳等,还有被认为是灵魂的豆芽和蟹子,这两样使得这款干捞粉丝呈现出丰富的咀嚼感。
再就是大碗蒸杭三鲜了,杭州人熟悉的配方,却不是烧汤,是个蒸菜,每一种食材本身的味道都被锁住,比浸泡在汤里的更显本味。
油淋鱼片看着辣吃着香
推荐餐厅:米家小馆 地址:新华路68号
新华路上的菜场拆了后,马路两旁开出不少饭店,生意有好有坏。东华家常菜斜对面那家店就门可罗雀,最后撑不下去了,老板跟王容卿说,“要不你拿去做吧”。就这样,2003年,王容卿在新华路上开出了第二家店,米家小馆。
米家小馆是一个概念型的饭店,刚开始做川菜,厨师是重庆请来的。餐厅由陈奕文设计(当年杭州餐饮圈著名的“二陈设计师”之一,另一位是陈林),长得完全不像川菜馆子,更像一个适合约会的咖啡馆,每当遇到重要的日子,门口都有成双成对的情侣排队。
渐渐地,城里的川菜馆子越开越多,王容卿便将米家小馆搬到东华隔壁,对整体菜品做了调整,现在更像是一个相对精致的私房菜,仍保留了部分川菜,只是为了符合周边居民的口味,辣度调低了。比如油淋鱼片,就是一道看着辣、吃着香的菜,鱼肉就像普通的沸腾鱼那种薄片,底下铺着红色的辣椒,顶上也有,可辣椒在这里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香气,尤其是在芝麻的加持下,经过热油的洗礼,是一种以前没吃过的辛香与细嫩。
大漠风沙茄子,刚上来的时候以为是放了色拉酱的油条,夹起来再看又像是日系天妇罗做法,茄子的软糯、面包糠的酥脆,配合着色拉酱,产生一种奇怪的味道,很受女生和小孩的欢迎。
王容卿跟我说,最初将米家搬到东华隔壁,使得两家店可以共用一个大厨房,确实节约了成本。缺点是两家的菜有点同质化,有的老客人来,看哪边有空就去哪边,说想吃隔壁的菜,好像也能得到满足。这一轮的装修后,他们要做一些调整,“还是要将两个店的特色做出来”,并且更重要的,是要吸引更多的年轻客人进店吃饭。
卖得最好的是酸菜鱼
推荐餐厅:新月新 地址:新华路135号
1998年,新华路上开出两家饭店,一家是后来几经沉浮的便菜便饭,另一家叫月新。月新最初做早餐生意,后来有了一定的积累,才有了炒菜,转变为一个家常菜馆子。现在的新月新掌门人严晓波,是月新创始人的儿子。
严晓波外婆曾经在新华路上第一家饭店红霞做了17年,烧面、炒菜都拿手,月新的菜大多是由她定下的。从妈妈手里接棒的严晓波,大刀阔斧对饭店做了改革,首先是改店名,他说以前老有客人把店名叫错:“一歇歇是月新,一歇歇是新月,现在干脆叫新月新,就再也没人叫错了。”
其实,“新”的背后,主要还是食材提升和菜品调整,前后总共花了一年多时间来打磨。严晓波是在新华路上长大的,这条街上的几个饭店都吃遍了,他对新月新的定义是要做出“家的味道”。他家的菜给人朴实无华的印象,没有多余的装饰,也不炫技,像那个红烧黄鳝,无论是配料还是手法,简直跟我妈妈烧得一模一样。在吃过反骨鳝、宁式鳝丝、酱爆黄鳝、啫啫黄鳝等后,才想起这样的家常做法,确实很久没吃到了。
店里仍然使用印刷版的菜单,带着几分怀旧感。卖得最好的是酸菜鱼,这个菜很多杭帮菜饭店都在做,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形成杭州版的酸菜鱼,就是强调酸、弱化辣,没什么刺激感,主打一个鲜。新月新的酸菜鱼也是这样,里面甚至放了柠檬片,咸、酸、鲜,非常开胃。
开胃了,所以一大盘炒年糕也能“炫”下去。肉丝、韭芽、豆腐干炒的,果然是经典的味道。
有道菜叫“蹦蹦跳跳鲜”
推荐餐厅:邀月楼 地址:新华路92号
说起新华路的美食,少不了邀月楼。他们家的装修一直没变,有点像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里的那种调调,一座大酒楼,楼上还挂着棋牌室的招牌。
黄桂莉的精神一直很好,听说要给她拍照,连忙去换了衣服,不一会儿,就以红白条纹T恤搭配白色长裤闪亮登场,还有一头不变的“黄毛”,“你去问好了,他们都晓得我的,都叫我黄毛,我以前的头发比现在的,直直要黄嘞(直直,杭州话,类似于更加的意思)”。
30多年来,黄桂莉将大多数时间都扑在店里,每天夜里12点半左右,由驾驶员开车去勾庄采购,买好菜回到店里大概凌晨3点多,夜宵生意还没结束,她就在店里守着,跟那些熟悉的老客人们聊个天,开心的时候还会喝一小口。差不多四五点甚至是早上6点,送出最后一个客人,关门上楼睡觉,到下午4点,又出现在店里。
店里大多数菜品都没变,老客人们提到邀月楼都会说,“他们家那个三新全鱼不错”。这道菜是黄桂莉自己研发的,说是“西湖醋鱼”的升级版,看外形确实像西湖醋鱼,不过加了蚝油、辣油,以及四川豆瓣酱等调料,酸甜度降低,增加了咸、辣,鱼肉的鲜活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大家的接受度也就提高了。
特色臭豆腐是加了咸蛋黄一起蒸,粉粉的咸蛋黄跟糯糯的臭豆腐混于一体,还能吃到香菇末、肉末,总之黄桂莉是个喜欢做加法的老板娘。她最近折腾的一个新菜,是将当季的梭子蟹跟田鸡、猪肚、咸肉等放一起,求一个鲜上加鲜,问这菜叫啥名?她想了想说:“蹦蹦跳跳鲜。”
从快餐小店 到六层楼的土菜馆
推荐餐厅:桐山村·老味道桐庐菜·深夜食堂
地址:新华路109号
桐山村也是新华路上的一家老店,老板娘金雪云是桐庐人。年轻的时候,她跟小姐妹在萧山的大酒店打工,学了一些餐饮的专业技能。结婚后,金雪云在杭州丝绸市场旁边开了个快餐小店“臻宇便当”,老公烧菜,她负责厨房以外的所有事情,“刚开始特别辛苦,我也没多少经验,不知道怎么应付,有时在前面受了委屈,就跑到后厨自己吼一吼,马上回到前面对客人笑脸相迎。”那个时候小店才60平方米,食材却不含糊,都是每天一大早从桐庐运过来的,食材新鲜、菜品入味,生意很好,开始是丝绸市场的人来吃饭,接下来是周边公司员工,后来还有很多桐庐老乡赶过来。
很快小店就坐不下了,金雪云把店搬到了新华路,她觉得这边离丝绸市场、环北市场、凤起路家电市场都很近,客源稳定。那是20多年前,土菜在杭州很流行,建德菜、桐庐菜、临安菜不断地开出来,像严州府、临记老厨都是当时的名店,桐山村也迎来高光时刻,店面扩张到整栋六层楼。
我们坐在二楼,听金雪云讲过去的故事。这时,她8岁的小孙子走了过来,说喜欢吃店里的菜,但不太喜欢目前的装修风格,“还是以前的好”。我回忆了一下,这家店之前的装修是以桐庐山村老房子为灵感的,运用了很多乡村元素,而刚刚装修过的这版,风格简洁,显得更现代、更都市。
生炒高山鸡是“臻宇便当”起就有的招牌菜,现在还维持着每天约80只桐庐土鸡的销售量,鸡肉切成小块,爆炒后肉质鲜嫩,不油不柴。田鸡爆鳝毛豆的颜色跟生炒鸡类似,这种加辣椒的红烧可以理解为桐庐炒菜的特色,辣度可以自选,我们选了微辣,口感算“温柔”了,但还是很下饭。
土烧千岛鱼头也是历史悠久的招牌菜,这个菜可以说是每家桐庐土菜馆的必备单品,配料大同小异,调味料的使用上会有不同,桐山村的鱼头汤吃来更像是衢州的鱼头汤烧法,辣度更高,汤里的豆腐是精华。
带着龙翔桥的基因来到新华路
推荐餐厅:隐舍餐厅 地址:新华路5-2号
还记得白傅路上的小南国吗?20多年前的白傅路,因为离龙翔桥不远,也是一个夜宵聚集地,天天旺、菲乐、小南国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名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018年,小南国搬到了新华路,2023年改名为“隐舍”。
店名虽然改了,装修风格还是老样子,有种老上海的风情。老板也没换,他坐在店里跟我说:“我叫金宏伟,宏伟的宏,宏伟的伟。”他曾在杭州某知名餐饮集团工作过,最近几年才回到自己店里,天天盯牢。
作为新华路上的“后来者”,金宏伟明显感觉到这条路上的竞争,不过他已经融入其中,还说了句熟悉的台词:“我就做自己的。”比如他从白傅路带来的醉虾,就是早年龙翔桥夜宵的爆款之一,尽管杭州醉虾的配方基本一样,仔细吃来,龙翔桥派还是有自己的味道。再就是菜梗猪肝,也曾是白傅路的招牌,我们去的那天菜梗都卖完了,就吃了一个普通版的炒猪肝,即便这样,菜的火候、口味,依然能激发许多回忆。
我个人很喜欢的是一道下饭五样菜,里面有毛豆、倒笃菜、鞭笋、辣椒、肉末,随着季节的变换会有部分食材变化。老板说这是从萧山学来的,随便炒炒,配米饭一绝。他还让我们尝尝店里的老鸭煲,口味偏淡,一轮吃下来,他又说,“我去下个面条再来”。回了锅的鸭汤面,变得鲜美无比,果然杭州人对一锅汤的最高敬意,就是“拿去下个面条”,对了,还要加把青菜。
开了十多年的川味馆子
推荐餐厅:巧媳妇川味馆 地址:新华路101号
除了杭帮菜,新华路还有像巧媳妇这样的川味馆。这家店开了十多年,生意一直都极好,前阵子刚刚扩了一间门面。
巧媳妇指的就是老板娘蒋华,她说取这个店名,是想让来吃饭的客人有一种亲切感。老板娘管店,老板烧菜,夫妻两个是四川达州人,老板以前在沸腾鱼乡烧菜,自己出来开店后,很快就闯出几分名气,“很多外地同行都来我们家取经呢”。老板娘一边帮我点菜,一边自豪地告诉我。
店里最出名的是招牌烤鱼,老板娘觉得两个人吃量有点大,推荐我们吃其他做法的鱼,于是点了沸腾水煮鱼和风味萝卜鱼。就沸腾水煮鱼而言,他们家的麻辣程度不是很高,猜测是为了照顾周边客人的老杭州口味,相对来说更喜欢风味萝卜鱼,用了自制的泡萝卜,带着点甜味,鱼汤很鲜,鱼肉很嫩。
老板娘说,下次多叫几个朋友一起来吃,这样就能吃大份的菜,除了前面错过的烤鱼,还有香辣蟹、香辣牛杂等。我看着她端着的菜,明显那些的辣度要更强几分,想想自己对辣的接受能力,还是觉得莴笋干炒肉更香。
杭州城鼎鼎有名的汤团店
推荐餐厅:温州汤团店 地址:新华路14号
温州汤团店的门口挂着“1938年”的招牌,证明他们家距离百年老店也就差个十几年。虽说他们最初并不是开在新华路上,而是从其他地方搬过来的,但作为杭州名气最大的汤团店,大家仍然将它视作新华路的美食符号之一,同时也是每年元宵节的热门打卡地。
以前的温州汤团店是24小时营业的,现在的营业时间改为6:00至24:00,就品种来看,汤团反而是最少的那个,只有三个口味,做的其他小吃还有面条、馄饨、烧麦、小笼包等。
三种汤团都是经典,一般我都是吃咸口的鲜肉汤团,小时候每年都在湖州奶奶家过年,吃过年夜饭,就由奶奶组织,带着姑妈、婶婶还有妈妈一起包汤团,爷爷则在旁边坐着跟伯伯、叔叔、姑父们一起聊天,我们这一辈的小朋友只管窜进窜出,或者在门外放鞭炮。湖州人包的汤团,如果是鲜肉馅的,就会在圆圆的汤团顶部拉出一个尖尖头,用来跟甜口的汤团做区别,这是我们家最温暖的节日回忆。
这并不代表甜口的汤团就不好吃了,还有他们家的擂沙汤团,这两种用到的汤团是同一种馅,麻心的,只是后期操作不一样,一个是带着汤的,另一个在黄豆粉里滚一滚,各有千秋。
馄饨界大佬开的低调小店
推荐餐厅:洁鲜馄饨烧麦馆 地址:新华路154号
好几年前,某个馄饨控向我推荐了这家小店,说他们的馄饨好吃,我好几次下班后坐着公交车过去,店里都坐得满满当当,翻台很快。是那种典型的社区小吃店风格,物美价廉,只是我从没想过要采访一下。这次为了做新华路地图专门跑去吃,在店门口看到一个手机号,服务员说那是老板的电话,我随手一打,才聊几句就听对方说:“我是杭州人哎……我们家一直都做餐饮。”再随口一问,巧了,前阵子刚采访过的河东路阿琴面馆,是他们家的,她还是某记·天天见面的大股东。
我瞬间想起那天跟摄影师说阿琴面馆的馄饨也很好吃,就也点了一份馄饨,当时盛馄饨的碗上写着“高奶奶”,还在琢磨为什么阿琴面馆要用高奶奶的碗,现在知道了,之前的高奶奶馄饨店就是他们开的。再多聊几句,他们在上海有几十家做馄饨、烧麦的连锁店,是馄饨界的隐形大佬啊!
馄饨的内馅采用统一配方,每天拿到店里由店员现场调制现场包,做的是枕形大馄饨,皮薄馅足。胃口小的女生,可能会觉得这一碗大馄饨都吃不完,还是小馄饨保险,小馄饨的个头也不算小了,一颗颗像小元宝似的在清亮的馄饨汤里沉浮。
好吃的烧麦千篇一律,不好吃的烧麦各有各的短板,不是皮太厚就是馅不足,洁鲜的烧麦属于好吃的一族,皮子薄、内馅足、汤汁多,吃的时候要小心翼翼,不然会漏了汤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