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今日生活 > 资讯
象牙塔里的博物馆,藏着多少好东西
发布时间:2024-10-29 11:29:10

博物馆有多火?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此前提到一组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正式备案注册的6833家博物馆接待观众量达到了9.4亿人次,其中暑期两个月接待的观众量达到2.99亿人次。

如何承接好越来越火爆的博物馆热?怎样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

高校出手了。

当下,很多高校选择打开校门、拿出宝贝,精心打造专业博物馆。比如,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参观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能看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大明通行宝钞”;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博物馆,能看到一架全球仅存两架的“黑寡妇”战斗机;到中南民族大学浏览民族学博物馆,能近距离领略因《黑神话:悟空》而大火的傩面……

有媒体报道,全国高校博物馆数量超过400座。这些“藏身”在大学校园内的博物馆,虽然不广为人知,但别具特色。

象牙塔里藏着惊喜

在浙江,许多高校博物馆也成为众多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点”。有的博物馆,因学科特色、底蕴深厚,在暑期和假日,每天都能吸引上千人来观展。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于今年上半年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目前全省唯一开在校园内的一级博物馆,并且对社会公众开放。

据了解,目前浙大艺博馆每天约2500人前来参观,每逢节假日、周末更是突破日均4000人,比如“镇馆之宝”之一的“唐颜真卿楷书修西亭记残碑”所在展区,现场观众经常是“里三层外三层”。今年暑期展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系列成果展之一的“绘见:山水中的古典世界”专题展上新第一天就涌进了近5000名观众。

“导览图册又不够了。”在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国际艺术博物馆,前台工作人员正在打电话催工厂加紧赶制图册。眼下,正在举办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设计历史为主题的特展,有林徽因设计的第一稿国徽,有建国前设计的第一代人民币手稿,有梁思成写信讨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结构……“每天有近3000人参观,往往开门不到2小时,当天份额的导览图册就被拿完了。”工作人员说。

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3A级旅游景区,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浙江中医药博物馆里,有从古到今的名医处方,也有一整面墙的花药标本,前来参观的游客中,有来找文献资料的医学生,也有想找古方的老中医。在户外的百草园,还有中小学生体验采摘中药材。“没想到这里能看到2米长的百年野生黄芪标本,很难得。”一直对中草药感兴趣的游客如获至宝。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3万人来参观。

在浙江理工大学的丝绸博物馆,一件名为“旗开得胜”的旗袍展品成为“许愿圣地”。该旗袍以“西子女红”的传统手工艺刺出南湖、红船等经典形象,整体以鲜亮的红色为主,寓意扬帆远航、继往开来的期盼。“每年有5万人来参观,尤其是开学和考试前来打卡的人最多。”馆内负责人表示,为了让公众走进来,一般周一也不闭馆。

记者也了解到,近年来,部分高校博物馆全面提升数字化水平,进行数字云展览、观众云逛馆等;部分高校博物馆则变展室为教室,将展项制作成特定课程,服务于中小学生、社会公众;还有的高校博物馆通过预测人流量来合理调整开放时间、预约人数,同时增加了集章拍照打卡等互动环节。在社交平台上,高校博物馆还被贴上“遛娃好去处”的标签,既可以让孩子感受高校的氛围,也可以对专业领域有系统性的学习,甚至还有人探索出这些博物馆中的隐藏彩蛋。

比如在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可以打开部分抽屉看到历史研究报告,让参观者当一回学术研究者,逛馆体验感正在不断升级;又如,有观众发现浙大艺博馆展厅四清代画作《天山积雪图》中的“神同步”表情包,发朋友圈感慨作者华喦的“巧思”。

高校建馆有啥不同

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下发,在高校博物馆提高专业化水平、提升社会服务效益、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指导。如今,象牙塔里的博物馆已经蔚然成风。

高校博物馆和综合类博物馆到底有何不同?

据了解,高校博物馆通常围绕高校的学科特色和学术研究方向进行藏品收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虽然藏品数量称不上巨大,但在特定领域具有较高的品质和深度。由于其主要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藏品的选择更加精准,注重学术价值。

在高校博物馆,老师会带着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也能看到一些罕见的学术标本、珍贵的历史文献等,是学术交流和研究的重要平台。这些高校博物馆“小而精”“专而深”,恰恰可以与综合类博物馆形成内容互补,在行业垂直领域扩大影响。

“高校博物馆就像是一个窗口,也许藏品比不过省市区的博物馆,但是我们更加注重学术和教育。”浙大艺博馆馆长刘斌告诉记者,目前馆内最精华的部分之一,是珍藏了许多关于考古学、艺术史方面的古籍善本,因为艺博馆从设计之初就是服务学校相关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所以馆内收藏不以作品的艺术品质为唯一标准,而是注重人类不同文明、不同时代艺术的代表性样本,让广大师生、观众们“读懂”历史和艺术瑰宝。

该馆希望搭建一个学术知识公众化的平台,高深的学术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像展现等方式走近社会大众,馆内大部分的报告、讲座、学术研讨也面向公众开放,介绍研究者的观点与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综合类博物馆,当代艺术有美术馆,但是近现代的设计历史却鲜少有专门博物馆进行研究和展览,所以我们学校的博物馆想要补充这部分设计历史,让更多人能够系统性地了解。”在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国际艺术博物馆里,张春艳馆长如数家珍,从手稿、设计,到模型、影像等足足有5万件近现代的珍贵藏品。她告诉记者,在建馆之初,第一个展览便是包豪斯设计展,因为它是改革开放之后影响中国设计的最重要的设计风格。在此基础上,博物馆逐渐完善了200年的覆盖三十多个国家的世界级设计收藏和展览。

“有很多50年代的设计,即便是放到现在来看,也十分超前,但是了解这部分历史的人太少了。”张春艳举例,人民大会堂的室内天花板设计,既民族又现代;50年代完成的杭州西湖改造规划,其深远影响持续至今。有一份人物形象夸张的手稿引得许多游客拿出手机拍照,这是1959年中国第一代女设计师李可瑜的舞台服装设计稿,许多沿用至今的演出服装,都是她亲手设计的。“这些设计在当年被人熟知和传颂,但是渐渐地却被人遗忘,其实很多设计历史能够对当代带来很多启发。”张春艳说。

在浙江中医药博物馆,一面墙展览着古代名医的处方。“这些都是已经退休了的林乾良老师捐赠的。”常务副馆长郑洪告诉记者,林老师收集了55年的中医处方,从明清时期的御医到现代的国药大师,共有上万张珍贵手写处方。在建馆征集藏品时,他便精挑细选出近200张珍贵古方赠与校博物馆,比如曾给慈禧和光绪议诊的清代御医陈莲舫手写古方,首届国医大师何任的手写处方……“林老师不希望这些宝贝‘养在深闺人未识’,毅然决定捐赠出来。”郑洪说。

有优势,也有顾虑。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馆长葛建纲告诉记者,曾经有人想给学校博物馆捐赠一套唐宋时期的服饰,但那时博物馆刚刚建馆不久,对文物保护的条件有限,还不成熟收藏年份久远的丝织品,只好遗憾婉拒了对方,但这便成了他的心结。

如何更好打开大门

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特殊门类之一,逐渐成为丰富和拓展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手段。越多越多高校意识到,校内的珍贵藏品不应被封闭在校园内,应该让这些“养在深闺”的博物馆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和学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开放性是高校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相关负责人曾表示。

但是目前,高校博物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登记备案要求较高等原因,一些高校博物馆可能未在国家文物局系统备案。没有备案,往往意味着博物馆在交流和互动、获得国家资源和经费支持、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受限,这也成为阻碍高校博物馆更好发挥社会作用的原因。

据统计,目前在浙江省文物局系统备案的高校博物馆有5家,有浙江大学的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的潘天寿纪念馆、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浙江工商大学的浙商博物馆、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浙江旅游博物馆,还有一大批高校博物馆正在储备中。

中国博物馆协会高等学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9年编写的《高校博物馆图录》显示,彼时在册的高校博物馆达104家。清华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杜鹏飞说:“如果算上未备案的,我们认为一般意义上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在300家以上。”

“浙江的高校博物馆总体发展水平还算是比较高,尤其是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已经跻身于一级博物馆的行列,殊为不易。”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许常丰告诉记者,高校博物馆需要考虑,不仅能契合学校的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导向,也能充分发挥其在科教兴国、学习型社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让既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考虑到目前备案的高校博物馆仅5家,数量偏少,省文物局将在加强备案管理的同时,协调更多全省博物馆的资源,让高校博物馆量质齐升。”许常丰还说,目前浙江办博物馆的总体水平位列全国前列,博物馆资源丰厚,将会考虑协调全省博物馆资源来扶持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不能做“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博物馆,高校博物馆需要思考如何解决实物展陈雷同、叙事方式单一、对观众缺乏吸引力的问题。“相比较其他的博物馆来说,浙江高校的博物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刘斌告诉记者,目前浙大艺博馆开馆刚五年,还要不断修炼“内功”、不断充实完善,接下来将会在收藏序列上进一步聚焦,关注和凸显学术性、研究性、教育性等特色。这需要文物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采取措施,进一步支持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也要依靠高校博物馆自身,通过举办高水平、高辨识度、有影响力的展览、讲座、教育活动等,做好高校博物馆文化传播。

不过,也有人对高校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有些顾虑,认为频密的人流会影响校园安全、文物保护、影响教学等等正常教学科研秩序。

新华社此前报道指出,高校博物馆的大门该怎么开、开多大,仍存争议。“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博物馆如果和社会上其他博物馆使用同一套运行逻辑,可能会弱化它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初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王思渝举例,基于文物保护的需求,普通观众需要隔着玻璃观展,但对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学术群体来说,需要通过触摸等方法更加细微地观察,二者在展陈方式、管理上有本质区别。

至于场馆管理、服务、讲解人员的紧缺,许多高校已充分发动师生志愿者的力量,引导学生参与博物馆工作。“学生是高校博物馆最好的讲解员。”葛建纲告诉记者,目前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会招募大一的新生,每年有上千人来报名讲解员一职。

此外,随着社会知名度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博物馆不再只是面对青年学子开放,随着各个年龄段人群入馆,对服务的人性化、精细化比较提出更高要求。

高校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是一道须不断求解的题。

来源:潮新闻   作者:执笔 张源   编辑:钟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