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今日生活 > 资讯
从“丁俊晖现象” 到“郑钦文效应”
发布时间:2024-11-12 10:12:45

11月10日凌晨,中国网球运动员郑钦文和美国选手高芙整整鏖战了三小时,最终郑钦文获得WTA年终总决赛亚军,这也平了中国运动员李娜创下的WTA最好成绩。虽然郑钦文在这场比赛中输给了高芙,但她展示的实力丝毫不逊于对手。

当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夺冠后,大众对网球的热情就被点燃,全国多地出现网球场预约“靠抢”,由此也诞生了一个新名词“郑钦文效应”(《每日商报》在11月1日对此做了深度报道《“郑钦文效应”拉动网球运动直线升温》)。

上一次一位运动员激活一项体育产业,印象中是2005年左右的丁俊晖。中国体育经济界当时专门为此创造了一个名词:“丁俊晖现象”。

为什么这些体育明星能激活一个产业?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凭空创造一个产业,而是顺势而为,这个产业原本就有广阔的市场,而明星的出现让这个产业大大增加了活力。

以台球为例,20世纪80年代末期,台球运动一度风靡中国,街边到处是台球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更优雅的英式斯诺克台球。然而到了2000年以后,台球开始降温,由于相关生产厂家过多,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和质量都开始下降,中国台球产业陷入萎靡泥潭,很多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

其实这就是产业进入一个临界点,需要外力推动一下。这个时候,丁俊晖出现了。

从2005年到2006年,丁俊晖相继赢得2005年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冠军、2005年斯诺克英国锦标赛冠军、2006年斯诺克北爱尔兰杯冠军,台球这项运动在国内一下子又被激活了。

伴随丁俊晖事业的高歌猛进,中国台球产业的发展也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国际大赛的赛场上,不断出现了来自中国制造的球桌,国内还发展出“台球之乡”上海浦东唐镇、“台球之都”‌江西玉山,台球赛事和台球用品成为这些地方的支柱产业。

郑钦文也同样如此。网球一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十多年前李娜的出现,就一度带火过网球运动,但当时并没有形成“李娜效应”。

和大众热衷的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相比,网球和国家经济、家庭收入的关系更为密切,这项运动需要的投入更大。经过这十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网球运动也飞速发展。中国网球协会少儿网球发展联盟曾做过一个数据统计,每周坚持打网球的青少年(18岁以下)人数从十余年前的3000人,增长到了现在的50000多人,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网球。

另外,中国近几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重要赛事,群众体育的热情被点燃。同时全国都在积极发展体育赛会市场,国内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网球赛事,如中国网球巡回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网球大师赛和武汉网球公开赛等。在这种背景下,郑钦文的出现恰好为已经走向成熟的中国网球产业添了一把火。

丁俊晖和郑钦文他们之间还有一种共性,就是他们的运动起点是“家庭投入”。他们的事业有着明确的成长道路,一步一步往前走,路径清晰,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学习的动力。两人都是在家庭的理性规划后,父母义无反顾地支持子女走体育这条道路,投入和回报之间的关系明确,因此示范和榜样效应也更明显。

运动员凭一己之力拉动一项体育产业,这背后既是运动员的个人魅力,也是经济力量的结果。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评论员 岑嵘   编辑:钟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