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一博物馆被曝有文物发霉,尤其是一件象牙笏板,“从头到尾全是霉菌”!据报道,自媒体博主“方涣涣”经常打卡博物馆,向网友们介绍各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特色。她发现展馆内展出的4件象牙制品,有3件霉情严重,于是喊话巢湖市博物馆,“快救救你家藏品呀!”目前,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对3件象牙藏品进行了清理。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它们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柜里,等待着人们的凝视与聆听。当珍贵的文物在博物馆内发霉“生病”时,着实令人心痛。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发霉”?这又是谁的责任?
虽然巢湖市博物馆已对三件象牙藏品进行了清理,但这并不能掩盖其管理上的漏洞与不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物发霉也不是一夕之间的事,而是长期疏忽造成的结果。作为文物收藏、保护与展示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的首要职责便是确保文物的安全与健康。象牙制品发霉,或许是因为展柜的密封性不佳,导致外界湿气与霉菌侵入;亦或是因为缺乏定期的维护与保养,导致文物表面滋生细菌?无论是哪种原因,都足以说明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不够上心与失职。
事实上,此次事件映射出的,不只是文物保护技术的不足,更是管理理念的落后与责任意识的缺失。文物发霉生斑,看似是文物本身在“生病”,实则却是管理之“病”的集中体现。它反映出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与责任感。无论是展柜的密封性、环境的温湿度控制,还是日常的巡查与维护,显然都未能达到应有的标准。试想,当文物被放置于一个缺乏关爱与呵护的环境中时,它们又怎能不“生病”?
在博物馆这个神圣的文化殿堂里,每一件文物都是无价之宝,都需要得到精心的呵护与照料。文物保护固然有场馆硬件上的要求,而当管理出现问题时,文物更容易成为无辜的受害者。这种管理上的“生病”,不仅会导致文物的损坏与流失,更会让公众对博物馆的信任与尊重大打折扣。试问,一个连文物保护都不好好用心的博物馆,又如何去承担传承与弘扬历史文化的重任?
值得注意的是,文物发霉事件所暴露出的管理问题,不只是个案,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当下,不少博物馆都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设施老化等困境。这些困境,一方面造成部分文物的流失和损坏,另一方面给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相应的,这也对博物馆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保行业的管理者和从业者,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件文物都能得到妥善的保管与展示,让后人能够持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