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河北省廊坊市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一事展开调查。经初步核实,媒体所曝光的问题基本属实。目前,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已被免职,同时,三河市委、市政府被责令深刻反省,汲取教训,全力推进整改工作。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今年4月,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的商户收到城管部门通知,凡是红蓝黑三色的门头牌匾必须统一更换颜色。于是原本醒目的红色牌匾,无论是“蜜雪冰城”还是医院的“红十字”,都被迫穿上了一身绿衣裳,这也让商户和群众感到无奈和愤怒。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荒唐的事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美化城市”是一座城市管理者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是如何做到“美化”,却体现了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
“美化城市”首先是审美修养,管理者要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城市活力。管理者如果过度追求整齐划一的市容秩序,将某些色调视为“庄重”“规范”的象征,而忽视个性化的需求,那么最终城市非但不美,还会失去活力。
其次“美化城市”是建立在关切民生的基础上,“美化”不能给群众增加负担,给老百姓添堵。同样,有些事情看起来对市容会有影响,但如果事关民生,就应该坚持引导,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刀切”。例如发展“外摆经济”,其中肯定会有和市容冲突的地方,但它贴近民生,关系到群众的生计,也让城市有烟火气,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同时采用智慧化人性化的管理手段,让外摆经济更合理。
还有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权力的约束。管理城市的权力是老百姓给的,因此城市治理必须包含法治精神,管理者不能我行我素,扰民劳民。
三河市出现“禁用红蓝黑牌匾”事件,就是城市管理者既缺乏审美,也不关心民生,更不尊重法治的结果。
如果管理者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味追求城市的“光鲜亮丽”或“整齐划一”,那么这种城市的美化最终会成为一个“面子工程”。这样的“面子工程”,非但不能给一个城市带来“面子”,还最终让其丢掉“里子”。
城市的活力靠什么?靠的是营商环境。如果投资者发现,在这里连自主设计一块门头牌的权利都没有,那么在经商中又会遇到多少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方刁难?同时也说明当地的管理者不会听取群众意见,爱“拍脑袋”做决策,这样的营商环境又有多少吸引力?
笔者所在的城市杭州,今年因“六小龙”现象受到全国关注。其实“龙”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这取决于地方的营商环境。就在不久前,杭州市推出实施商户经营“十允许”和店招设置“三服务”举措,在97个区级以上商圈和商业特色街,允许商户在自有红线范围内进行招聘海报、临时宣传设施、移动式宣传牌匾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经营。正是这些细节,最终给市民带来松弛感,也给城市带来活力。
一个没有烟火气的城市,还有什么文明的面子?一个充满了管理者说了算的蛮横,对群众利益丝毫不放在心上的城市,又有什么现代法治社会的面子?没有百姓安居乐业的“里子”,还有什么城市亮丽繁荣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