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0种玉米参加“考试”
正值玉米丰收季,甜玉米、糯玉米、水果玉米陆续上市。杭州人每天吃的玉米是怎样诞生的?有一群人在默默为你精挑细选。
本周起,杭州市农科院农作所种植的玉米杂交组合陆续成熟。杭州市农科院农作所副所长赵琳介绍,这一季共播种了802个品系(组合),是春节期间在海南配制出来,吹过海风的玉米。
为了帮杭州人选出好吃的玉米,农作所的科研人员要在半个月内,把802个品系一一“看过来、吃过来、记下来”。这个过程,叫“考种”,是玉米诞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昨天,橙柿互动记者受邀参加“考种”,给玉米们打分。
一天吃120种玉米
是一种什么体验?
杭州市农科院之江基地的玉米田里,种着802个品系的玉米,每个品系十几株。
昨天一大早,“玉米小队”就下田了。
看产量,是考种的第一关。
同样条件种植,产量太低的,没资格进入下一关。在田里一轮转下来,几十个品系就被淘汰了。如果田间长势特别好,果穗苞叶绿、无露尖、株高、穗位高合适,抗性优良的,科研人员会给它打个五角星。
每个品系摘两个,装进塑料袋里,再在袋子上写上编号,玉米的“准考证”就做好了。
选了一个多小时,玉米小队共带回了120多位“考生”。
试吃,是考种的第二关。
每种玉米经过简单处理,在外壳上写上编号,带壳蒸半小时。煮熟后,一锅30多个玉米开始考试了。
科研人员把玉米切成几块,一一品尝。留给每种玉米的考试时间,不到一分钟。
“甜度不够,吃了没味道。”
“皮太厚,不好吃。”
“甜糯都还行,但是味道太普通。”
“太硬了,咬不动。”
“甜的,但不是好吃的那种甜。”
“整体都不错,但是籽粒太小了。”
“糯性可以,黏度不够。”
“没有玉米的味道。”
……
如果哪位“考生”得到这样的评价,那就是不合格,直接淘汰。赵琳有一本小本子,记录着“考官”们的评价,一致通过的品种,她会打个钩。
这一关,对从事玉米科研的人员来说,是一种挑战。
“太考验肠胃功能了。”赵琳说,“一定会吃撑。”
记者也受邀当了一回“考官”,给多位“考生”打出了“好好吃”的成绩,被科研人员吐槽“太宽容”。
“甜度、水分、籽粒大小、籽粒深浅、糯性、黏性、颜色、气味等,都是要考的重点。”赵琳解释,“甜度也分很多种,有的品种吃起来很甜,但不会觉得很好吃;有的品种甜度不高,但属于好吃的那种甜。我们要综合考虑。”
第二锅煮熟的玉米端上桌后,记者已经没有心情再吃了。
“还有两锅没煮呢。”科研人员们朝我一笑。
等到最后一锅玉米上桌后,记者已经和科研人员一样严格了,毫不留情地淘汰“还可以”的玉米。
“这就对了,我们要做的是优中选优。”赵琳说。
吃到最后,几乎每位“考官”都挺着个肚子。赵琳数了数,打钩的不超过10个品系。这些品系,会再种一季,参加下一次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