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首页 气象 必读 水电 交通 饮食 游玩 居家 职场 影视 时尚

杭州市气象台15日06时17分发布今天、明天晴到少云,午后局部阴有雷阵雨;后天晴到少云。今天偏南风3-4级。今天白天最高气温38度,明天白天最高气温37度,明天早晨最低气温27度,今天平均相对湿度70%。

您当前的位置: 杭州网首页 > 今日生活 > 今日必读
+今日生活首页
 
 
你的理财产品被“强退”了吗
2020-10-23 09:29:24 杭州网

今年以来785款理财被多家银行提前终止

“前几天收到银行的短信,说我买的某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了,现在手上拿着这笔钱,不知道该投什么了。”昨天,市民王女士有点苦恼。其实,受资管新规等影响,有数据显示,自2018年初起截至昨日,一共有1618款理财产品合约在未到期的情况下被提前终止。其中,今年以来提前终止合约的有785款理财产品。多位专家认为,根据合同约定,银行确实有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建议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时要看清合同约定,银行理财“保本”的概念将不复存在,投资者应注意风险。

年内785只银行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

“有点意外,但也只能接受了。”对于投资者王女士来说,银行提前终止理财产品让她有点始料不及,“我买的时候收益率还可以,比现在要高,现在提前拿到这笔钱,不知道该投什么产品了。”不过,王女士觉得也能接受,至少本金和收益都已经收到了。

事实上,王女士的遭遇不是个例。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自2018年初至今年10月22日,银行理财市场共有1618款产品提前终止运作。这部分产品有1523款是在理财新规发布之后终止的,占比高达94.13%;今年以来提前终止运作的产品有785款,占比为48.52%。

被终止的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在资管新规实施前银行发行的“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有观点认为,随着市场利率的下降,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兑付上付出的成本太高,甚至存在小部分产品可能需要银行自己掏钱来弥补收益差。为了减少(可能存在的)损失,银行选择了提前终止合约的方式。此举也被部分媒体形容为“强退”。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本报记者,所谓的“强退”模式,主要压力来自资管新规的整改压力。资管新规是资管领域纲领性文件,对资管业务产生深远影响。从根本上有助于资管业务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我国资管市场规模庞大,部分难以回表的存量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权类资产,的确存在整改困难。因此,尽管过渡期已经延长一年,但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整改压力仍然较大。

净值型理财是趋势

今年以来,银行普遍开始加快清退非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步伐,据普益标准调研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为13.24万亿元,同比增长67%,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53.82%,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度过半。

打开各大银行APP,记者发现,银行的理财产品基本以净值型为主,资管新规前盛行的保本理财已经不见踪影。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强退”也是银行理财产品转型的结果。对于银行来说,为了加快存量理财的净值化转型进度,规范相关产品的运作方式,加快保本刚兑类产品的退出,提前终止这些产品是一种必要措施。

在董希淼看来,部分银行理财产品会设定提前终止的条件和条款,如果触发相应的条件,银行可以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所以提前终止完全是正常的、合理的,只不过银行在符合理财产品合同的情况下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应对客户进行充分告知,争取客户理解,并充分保障客户合法权益。

新湖财富助力总裁郭剑告诉记者,投资者要放弃“保本”的想法,投资理财保本保收益是不现实的,保本理财提前终止是非常正常的,银行一般会有相关合同条款,投资者在买之前要看清楚合同条款。未来投资者要直面市场风险,任何理财都有风险,但是在买入之前仔细研究产品合同,把投资时间拉长,风险会相应下降。比如某净值型产品短期内可能有所波动,甚至收益为负,但以年为计,拉长时间来看,是可以获得正收益的。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潘建萍  编辑:钟一鸣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