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首页 气象 必读 水电 交通 饮食 游玩 居家 职场 影视 时尚
您当前的位置: 杭州网首页 > 今日生活 > 今日必读
+今日生活首页
 
 
响屁不臭,臭屁不响?憋回去的屁去哪了?这些“屁事”应当了解一下
2021-09-20 09:34:28 杭州网

潘文胜 浙江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每日商报讯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纠结时刻,在满满是人的电梯里,突然有种想放屁的冲动,这是放还是不放呢?放吧,身体感觉是舒服了,可万一是个响屁,还是个臭屁,那就太尴尬了。

我们常说,人有三急。每天放几个屁,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是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是比较正规严肃的场合,一直想放屁确实会成为困扰。那么,能把“箭在弦上”的屁憋回去吗?憋回去的屁去了哪里?“响屁不臭,臭屁不响”的说法是真的吗?来听听浙江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潘文胜主任医师怎么说。

屁中99%以上的气体无色无味

潘文胜表示,放屁的健康术语叫肛门排气,是大家每天都要经历的生理过程。屁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肠道内的气体,来源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在吃东西喝水吞咽时带入的气体;二是食物消化过程中,残渣被肠道细菌发酵分解时产生的气体;三是血液组织液中的气体直接经过肠黏膜弥散到肠道内。每一天肠道内约产生200毫升的气体,会在自觉和不自觉间排出。

一谈起屁,总觉得连这篇稿子都有味道。潘文胜指出,其实屁的成分中99%以上的气体无色无味,如二氧化碳、氮气等;只有不到1%的气体是有味道的,包括吲哚、甲基吲哚、氨气、硫化物等,闻起来就像是臭鸡蛋气味。

“如果一日三餐规律,饮食搭配适当,通常放的屁是不臭的。而摄入变质食品,或是吃了过多肉禽蛋类、动物内脏、洋葱、花椰菜等含硫氨基酸含量高的食品,放臭屁的可能性更高。”他科普说,而至于“响屁不臭,臭屁不响”的民间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经常憋屁真会憋出“内伤”

放屁虽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反应,但是我们作为社会人,有些屁还真不能说放就放,否则场面就一度尴尬了。那我们苦苦憋回去的屁去哪了?

潘文胜说,它基本原路返回,有的回到肠道等待下一次“释放”;有的会另寻出路,例如打嗝,也可能透过肠道黏膜被血液吸收和呼吸一起排出。有的人觉得,反正屁有其他路径释放的,那我就憋着呗,还省得引来尴尬。

万万不可!有屁不放,要憋出内伤的。经常憋屁会造成大量气体堆积从而影响肠道功能,引起腹胀、腹痛、胸闷等;吲哚、氨气、硫化氢等废气吸收入血,相当于身体吸毒,长此以往将引起精神萎靡、消化不良、头晕目眩等不适。

所以,憋屁只能偶尔为之,一旦有屁意,千万不能忍。如果是遇上不方便的场合,也请尽快找个适合的地方痛快放掉。

放屁有异常,消化系统可能出问题

潘文胜指出,就目前临床研究来看,放屁的情况和疾病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每个人每天200毫升的排气量是基本恒定的,如果是某段时间肛门排气出现异常状况,一定程度上也是反映身体有异常,尤其是消化系统出了问题。

一、屁特别多

●可能是吞咽下的空气多,常见于吃饭速度过快、吃饭时说话或者户外迎风进食。

●可能是进食过多产气的食物,比如牛奶、豆类食物、红薯、萝卜等;

●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若合并出现腹胀痛、恶心呕吐、便血等情况,要尽快就医,早诊断、早治疗。

二、屁特别少

●可能是肠道蠕动过慢,缺乏运动,即便肠道内气体多也无法排出体外,导致屁少甚至是不放屁了,往往伴随便秘症状。此外,老年人因为肠道平滑肌功能减弱,导致肠蠕动减慢,也会出现屁少的现象。

三、屁特别臭

如果没有吃很多蛋白类食物,还总是放臭屁,可能考虑有以下问题:

●胃肠炎:肠道菌群平衡紊乱,有害菌占主导地位,产生的硫化氢等难闻气体多;

●消化道出血:血液是很好的培养基,含有很多蛋白质,肠道菌群分解血液的过程中,产生臭味屁;

●消化道恶性肿瘤:肿瘤质地脆,易破溃出血,血液被肠道菌群分解出硫化氢等臭味气体;并且有恶性肿瘤,肠道菌群平衡也会紊乱,有害菌种类及数量增加,让放出的屁更加臭。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王然 通讯员 蒋一娜  编辑:陈俊男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