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提灯定损”一词多次冲上热搜。4月3日,江西玉山县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称,此前公安机关依法对房东作出行政拘留并处罚款,“赔偿金”也已退还。4月7日,多家媒体报道,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事发地旅游业受此事件影响,民宿遭大量退订。
谁能想到,一起很小的民间纠纷,会连续霸占多个热搜榜单,引发海量评论。更想不到,“提灯定损”能在几天之内变成一个全网无人不知的新“成语”,甚至对旅游消费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当地人纷纷直呼“整个上饶都被牵连”。恐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提灯定损”四个字都会与事件发生地绑定在一起,如同打在互联网记忆里的一个“钢印”,想要移除不容易。
这种互联网时代的蝴蝶效应,我们并不陌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微小的行为,足以造成一连串的重大后果,超乎很多人的想象。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和网民对公共事件参与度的逐步提高,这种效应变得越来越普遍。它既可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比如一则短视频可以引发全网对淄博烧烤、冰城“尔滨”、天水麻辣烫的好奇,一个“王婆”可以让大家对整个河南心生好感;也可以大家始料未及的方式发威,比如玉山这个曾经被冠以“博士之乡”“中国台球之都”的小县城,在一夜之间被一个强势房东坏掉了很多口碑。
可以说,当郭姓房东提起那盏高瓦数的照明灯,企图寻找租客错处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之后,网友出于义愤也在用手中的“探照灯”,对整个事件尤其是当地相关部门的处理方式开启检视模式,完成他们的“提灯定损”。这种对照,颇具讽刺意味,也很有警醒价值。
如今,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串联起来看,治理者想减少被舆论“提灯定损”造成的负面效应,至少要做到三个“通”。
一是沟通。热点事件发生后,无论是好是坏,地方相关部门首先要保持透明可沟通的姿态。“提灯定损”事件中,当地村委会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就回应称,“租客本身也有问题,不能单说房东有问题”,并且下结论称“不存在讹诈租客”。强势笃定的回答,传递着“这事儿已经盖棺定论”的信号,激起网友更深的逆反心理。果然,事后调查组的通报在定性和处理上显然与此前村委会的处理差异较大,也赢得了网民的更多肯定。
二是通查。索赔上万元是否涉嫌敲诈勒索?涉事自建房是否属于违法建筑?村委会是否“亲亲相护”?网友抛出的一长串问题,不仅触及租赁双方公平性问题,而且是在直接追问事件背后是否有权力寻租等黑幕。身正不怕影子歪,但纸也包不住火,负面舆情唯有靠彻查通查来重新赢得公众信任。
三是通透。全国各地奇葩新闻层出不穷,热搜的形成也有一定偶然性,但官方的态度代表着地方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也决定着风评的走向。不怕犯错有错,就怕知错不改,企图蒙混过关。与房东郭某不同,互联网时代,网友的“提灯”是在行使基本的知情权、监督权。直面质疑,才能及时“止损”。越早认识到这一点,越能看懂看透互联网舆情的发酵规律,从而更好地与互联网流量这股“霸道真气”和谐共生,使其更多地发挥正面效应,避免蝴蝶效应造成的口碑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