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今日生活 > 资讯
“互联网嘴替”在替什么
发布时间:2024-06-04 11:52:28

“互联网嘴替”这个词从何时兴起各有说法,但无须争议,这个词如今在互联网上已经无人不知。其含义不难理解:当一个人在网络上看到另一个人说出自己心里想说而没有说或不能说的话时,便可称对方为“互联网嘴替”。

为何自己不说,需要别人当“嘴替”?因为虽说互联网舆论环境中“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知道怎么去说。相反,众声喧哗之中那些拥有“麦克风使用指南”的人,总是说得更响亮些、更打动人些。貌似平等的说话权利,在互联网环境下反而愈发明显地暴露了每个人在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上的能力差。这个能力差,既由个人认知和表达水平决定,更由“麦克风”的“技术参数”决定:自媒体对流量规律的熟练掌控,使得这部分账号手中的“麦克风”成为了声量惊人的“金话筒”。

那么,“互联网嘴替”替的到底是什么?表达观点、宣泄情绪、强调立场、反映不公,只要所说符合网友心中所想,则越是酣畅淋漓,就越能获得掌声。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不管是公共话题还是私人感情,只要有不平之处,就有“互联网嘴替”的发挥的空间。

种种意难平中,也有重点领域。职场话题就是“互联网嘴替”的主要题材之一。譬如,短剧《重生之我在霸总短剧里当保姆》主角“王妈”的走红,就是因其扮演了一个最强“打工人嘴替”的范本。剧中,“王妈”面对雇主种种不合理要求,拒绝当“大冤种”,用各种现实中不大可能出现的行为一一反击,让观众大大过了一把瘾。

是的,过瘾。“互联网嘴替”最终的价值绝大部分指向了情绪价值。中国青年报社年初的一项调查显示,62.2%的受访青年认为“互联网嘴替”迎合了部分人追求“爽”的心态,提供了情感宣泄出口。在高度竞争的职场积累的压力,在短剧带来的想象中释放;没人能理解自己日常生活一地鸡毛的糟心体会,就隔着屏幕寻找能与自己共情共鸣的声音……因此,“嘴替”的网络互动中,有一部分属于社会观点和群体情感的正常流动。所以“互联网嘴替”提供的情绪价值,有一些确实并非创造需求,而是应需而生。

可是,“互联网嘴替”,替了不白替。自媒体江湖中,“打工人嘴替”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赛道。“嘴替”不仅会成为生意,还会一边替你骂老板一边自己当着坏老板,尽显分裂与伪善。“王妈”旗下公司,被员工曝光待遇差,网友称其“屠龙少年终成恶龙”,“背刺”了“打工人”。你这边刚刚“一键三连”,他那厢转眼“塌房”隐身——当发现“互联网嘴替”情绪价值上的同仇敌忾,不过是为了来钱来得更快时,这种幻灭感一瞬间便能让此前的爽感,荡然无存。

“互联网嘴替”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众生,对找到同类、找到与自己同频共振声音的深层渴望。在群居动物中间,这种需求需要社会正视并疏导。需要警惕的是利用这种渴望乃至操控这种渴望的生意。表达能由人替,唯独这层内心的清醒,别人替不了。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张萍   编辑:钟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