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疾控中心曾发布过的浙江省常见毒蘑菇类型。
资料图片(图片作者:钟晴)
梅姑娘影响下,这两天雾气袅袅的雨西湖一度刷屏美出圈。与此同时,许多顶着小伞的“小东西”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潮湿多雨,菌物生长格外旺盛。最近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杭州的菌子食用爱好者纷纷发帖组团“线下采蘑菇”,其中杭州植物园也被多次提及。
冒出的野生菌子种类多
周末有人拎着袋子来采
7月1日,杭州小雨,在植物园附近马路边的草丛里,记者便发现了几个长势甚好的蘑菇,菇体为白色,蘑菇头则呈淡黄色。
走进植物园,野生菌子的种类就更多了,特别是松树和柏树附近的区域,菌子几乎扎堆生长,记者粗略数了数,一小片绿地里就有七八种菌子。
“周末有人拎着袋子来采的,我们看到了会阻拦。”保安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以来,的确有人是冲着采这些野生蘑菇来植物园的。
“如果不是采着玩,是要拿回家去吃,感觉还是挺危险的。”这名保安表示,下雨天园区比较泥泞,到林间深处采摘万一摔倒也存在安全隐患。
“我们带着小孩来主打观赏,比如颜色很鲜艳的、样子很特别的,拍个照留念下。而且现在蚊子也多,吃不消蹲在那里找来找去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这几天她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晒了采摘的野生菌子,就带着孩子来植物园长长见识:“吃是不敢吃的,想吃完全可以买市场里的常见品种,野生的总归碰不得。”
“我平时挺喜欢刷采蘑菇的短视频,跟着博主‘云采菇’,看了一年多感觉自己也掌握了一定知识,平时会再叫上几个同好一起去。”00后西西是个菌子迷,她告诉记者,通过线上发帖的方式已经组了几次局,去过宝石山、径山、湘湖等地方采,“采蘑菇是个很治愈的过程,我自己倒是不吃,会把能吃的送给其他小伙伴,但都是经过大家一起再三辨认的。”
专家:不建议尝试
采摘可能过敏,严重要“躺板板”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一首被当做是毒蘑菇教育科普的云南歌谣曾火遍网络,也道出了随意食用野生菌子的危害。
“食用菌的栽培种类已经非常丰富了,完全可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对于近期火起来的“野生菌子采摘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的专家金群力表示,他不建议大家去尝试。“野生菌种类有上千种,普通老百姓很难认全。”
“很多爱好者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采摘的热情很高。但其实往往就连对菌子有研究的专业人士也不是有百分百把握。有的野生菌在外观上可能很难区分,毒性却千差万别。”金群力介绍,有一种叫作叶状耳盘菌的东西和木耳特别像,但食用者第二天如果见光会导致全身皮肤红肿。可食用的高大环柄菇和不可食用的青褶伞也很难辨别:“含有剧毒的亚稀褶红菇,也容易与可食用的密褶红菇、稀褶红菇混淆。”
“有的采摘者可能会拍照片寻求网上所谓专家的鉴定,那也不是百分百准确。”金群力表示,以记者提供的野生菌照片为例,想要辨明清楚需要更多的细节照片。“但凡食用的菌子里有一朵有毒,都有可能置人于死地。还有的即便不食用,触碰到可能会致人过敏。每个人的耐受能力不一样,有人可能对孢子、或者其中的成分很敏感,从而出现起疹子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金群力说,目前本地常见的毒蘑菇有鹅膏类,白鹅膏,青褶伞等。“一些毒蘑菇存在中毒潜伏期,食用后10分钟一直到72小时内,如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要赶紧就医,最好携带上菌样品帮助医生快速确认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同餐进食者不论症状轻重,均应一同到医院留观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