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今日生活 > 资讯
听说过临平三绝吗?桥上有桥、河里通河、寺里藏寺
发布时间:2024-10-13 11:42:33

155949a8645449c0707289f5743cff1a_rB4AiWcK42qAM0r1AAQmUygKbuY662.jpg

临平隆兴桥 记者 夏阳 摄

说起杭州,很多人都会想起西湖三绝:断桥不断、孤山不孤、长桥不长。其实,杭城东北边的临平,也有三绝的说法,可能就鲜为人知了。

“临平三绝”分别是:桥墩复桥、河里通河、寺里藏寺(又称桥里桥、河里河、寺里寺)。这“三绝”对应着上塘河上的桂芳桥、上塘河之下的临平石笕以及上塘河河岸的龙兴寺,一起见证了临平千百年的历史。

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不妨去临平来一次景美人少的旅行。挑个凉快点的周末,搭乘地铁9号线,坐往龙安方向,从邱山大街出站,走上几百米,就是临平石笕;再沿着上塘河步道一路向东走上几百米,就能看见寓意“折桂”的桂芳桥;顺着河道继续往东,还能遇上一座被藤蔓缠绕的古桥——隆兴桥,接着去龙兴禅寺逛一逛。

一趟充满历史文化的临平City walk,就这样完成了。

横跨上塘河的“桥上桥”

蕴含着一段“一门三秀”掌故

0e1efb269fd14df53a25b788e033e831_rB4AiWcK42yAd2oaAAIYEPbISRU781.jpg

“工”字形的桂芳桥 

0c1efe59f623222b31b5548889074696_rB4AiWcK422AJoVNAAINdIYZyjI002.jpg

桂芳桥上的“座位”

d9d7fbd69bde78fa5457a034a87bd1a2_rB4AiWcK422AM5EtAAL2JkSDcCI065.jpg

桂芳桥的引桥

上塘河

不仅串联了“临平三绝”

更是贯穿了临平的历史

都说杭州是水做的城市,临平自然也不例外,这里因河而兴起,因河而繁荣,一条上塘河,不仅串联了“临平三绝”,更是贯穿了临平的历史。

上塘河最早可追溯到秦时,算是杭州城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据王庆所著的《临平史话》记载,“上塘河,秦时称作陵水道,俗称秦河,通钱塘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南巡会稽,便是从这条河入的杭州城。

到了唐代,这条河更名为夹塘河,当时它的源头还出自西湖,是西湖池水之道。随着临平不断发展,上塘河几经更名,运盐河到江南河,再升级到浙西运河……河水川流不息,临平也愈发繁荣。

南宋时期,因宋室定都杭州,上塘河成了连接大运河进入杭州城的唯一通道,临平更是“公家漕粮,源源北运,私行商旅,往来不绝”。据南宋《梦粱录》记载:“临平、汤村诸镇市,因南渡以来杭为行郡,二百余年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

当时,临平赤岸还建有班荆馆,名字取自《左传》的一个典故:“班荆道古”,相当于现在的国宾馆。金国等北方使者入杭城前,必先歇此听诏。《临平记补遗》中也有记录:“临平镇赤岸,本至杭孔道,金国人使来及回程,宋时皆有赐酒果、赐御筵之典。”

上塘河两岸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南宋诗人范成大有首诗《临平道中》,其中的“烟雨桃花夹岸栽,低低浑欲傍船来”,描绘的就是上塘河。

到了民国时期,临平依然热闹,《临平史话》里写道:“酒肆、茶坊,巷街遍设,珍肴嘉酿,宛若秦淮楼馆。细巧糕縻,式仿嘉苏,无论士庶农工,纷队登楼,酣呼畅饮,夜以继日”。

老临平人、专注家乡地方志研究的应朝雄,在他所著的《临平风情》里回忆道:“我家就住上塘河旁,天天看着上塘河的船来来往往十分繁忙。上塘河水满时,时不时可见竹排、木筏顺流而下;运载大米油盐、南北杂货、煤炭水泥的船只扬帆前进,还有船工摇橹。后来木帆船变成了水泥船……”让他记忆深刻的是,等上塘河水浅时,还能约上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下河摸个螺蛳,拿回家让母亲炒个香喷喷的酱爆螺蛳,乐个胃。

当然,现在上塘河是绝对不能下水摸螺蛳了,但两岸早早贴心地修建了步道,可以好好走上一走。

4d2cc0a95aa905a0181805cd1899dd9b_rB4AiWcK426AQhLBAAM2cbwQH5w820.jpg

桂芳桥上的望柱石狮

7f47d71d1b63fffde5d7f03a1967699c_rB4AiWcK426ACA0uAAOyQ6GaFtY184.jpg

桂芳桥旁桂花盛开 摄影 记者 宋赟

桂芳桥

新桥的桥墩建在老桥之上 桥的名字蕴含着一段掌故

“临平三绝”中的“桥墩复桥”,说的就是上塘河之上的桂芳桥。

相传这里最早建的是一座连接沿河小路的东西向石桥,桥下还有闸门可启闭,用于泄上塘之水去下塘。到了宋代,作为进出杭州城的水路运输要道,上塘河日渐繁华,为了方便两岸往来,人们又兴建了一座南北向拱桥,并将新桥的桥墩建在原来的石桥之上,故称 “桥墩复桥”,又称“桥上桥”“桥里桥”。

走近桂芳桥,就会发现它另有独特之处:桥的南北两端各有一座东西向的引桥,站在高处往下看,桥会形成一个奇妙的“工”字。这是专门为分流行人而设计的,足见此地当年之繁华。

桂芳桥的桥身拱券更有元、明、清历代修葺纪年石刻三条,由此可知,这座桥曾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先后重建。

桥畔如今还矗立着一块石碑,上复刻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临平人孙元培所撰并书的《临平重建桂芳桥碑记》,清楚记载了桂芳桥的由来:“旧名茆桥,创建年月无考。至南宋时,因里人徐宣与弟寅、垓,同太学生数十人伏阙上书攻贾似道,贾败后,兄弟同登进士,垓居榜首。乡人荣之,号曰一门三秀,更其居旁之桥曰桂芳,此今名所自始也。”贾似道为南宋末期的权相,拜相期间,排斥异己,独揽大权。为了宣扬徐氏三兄弟不畏权势,忠言敢谏的气节以及沾沾“一门三秀”的喜气,当地人就把他们家旁边的这座茆桥更名为“桂芳桥”,寓意“蟾宫折桂”“兰桂腾芳”。这两天,桥侧的金桂攒满了一树的小金花,“桂”气逼人,更应了桂芳二字。

元代诗人方回在诗作《过临平》中就提到过桂芳桥:“临平山下泛归船,何必荷花五月天。记取五更霜显白,桂芳桥买小鱼鲜。”

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桂芳桥还是通航要道,一位土生土长的老临平人老余还曾亲眼见过“上塘河里跑火车”的热闹景象:“前面一头长着弯弯角的大水牛,后面牵着七八条首尾相接的货船,哗哗地,就跟火车一样,从桥下跑过去。”

这种“火车”,有个正式名叫牛拖船,为清末民初临平特有的船,在水浅的地方,牛会拖着船在水中行走;水深时,牛则拖着船游泳而行。不过随着交通技术的发展,这种船已于上世纪70年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800多年前的神奇水利工程 至今仍完好地躺在上塘河底

589e9e71bbeb57864118a0e0b16517fd_rB4AiWcK43CANXGLAAPpuB1s48A484.jpg

新建的龙兴禅寺

1a689afdc40ed2e81a45de91a0a5fb63_rB4AiWcK43CAO910AAMAAlYTW2M316.jpg

龙兴禅寺

临平石笕

躺在上塘河底的引水石槽

距今有800多年了

在桂芳桥西向几百米处的上塘河之下,隐藏着另外“一条河”——临平石笕(jiǎn),这是一个罕见的古代水利工程。虽然看不见它,但它已默默在河底躺了800多年。

石笕,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引水石槽。据记载,古人为解决当地水患,特意用甏石(甏bèng,即大瓮,坛子),在上塘河河床之下建造了这条宽高3米、长约千米的石笕。这一段的上塘河约为东西向,而这个石笕约为南北向,南接曹家渠,北达龙王塘,水泄入曹家渠,可经由河底水槽流向龙王塘,最后注入下河,不与上塘河纠缠,所以被称为“河里通河”,又称“河里河”。

临平石笕看似简单,却利在千秋。《仁和县志》对此设计是赞不绝口:“临平曹家渠笕法最妙,盖南来之水,欲向北流入下河,而东西水横亘其中,并入则易溢,并泻之则易涸,欲令自入下河,而于横水无所损益,乃于横河底作一直隧,隧之南际建石闸,视水满浅以为启闭,南来从闸归隧暗渡,而横河自流隧上,无所混合。横河之北为塘,分上下河高低之界,隧道北际乃从塘下泻水。真良法也。”

石笕的始建年代不详,据《临平记》载:“宋庆元元年(1195年)重修,景定三年(1262年)再修,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三修,至大德元年(1297年),凡四修始固。”如此一算,石笕自第一次重修至今,至少已经800多年了。

20世纪80年代清淤时,人们发现石笕笕壁依然坚实完好。石笕之上,曾几度加盖大道,但它仍保存于上塘河之下,继续见证临平的发展变迁。

89f17f3fd1f5cc83c47aff384fdac903_rB4AiWcK43GAFkBCAASX09ePpEs161.jpg

上塘河边的雕塑

f2c8d2a65de1545b28ec9e5d337bb4bf_rB4AiWcK43GAFUQlAAIMWEqfuB0119.jpg

隆兴桥

龙兴寺

宋代改的名字,明代又改了一次

大雄宝殿前盖了一座关帝庙

沿着桂芳桥向东走几百米处,会遇到一座单孔石拱古桥,名叫隆兴桥。2004年,它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09年又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仁和县志》有提及隆兴桥,说此桥曾于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重修,如此一算,这也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桥了。2004年,隆兴桥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09年又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去到实地,你会发现,这座拱桥看起来比桂芳桥更具古韵味,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法,桥设栏板、覆莲望柱。岁月流转,桥身如今已经被藤蔓覆盖了一半,偶尔,还有水鸟从水面掠过,惊起几圈涟漪,穿越之感真是扑面而来。

隆兴桥的名字由桥北的龙兴寺而来。龙兴寺初名“妙华庵”,后来,宋高宗迎皇太后于此,又赐名“龙兴”。到了明洪武六年重建时,又改名为“隆兴”。于是,以寺为名的龙兴桥也随之改名叫隆兴桥。

有意思的是,在某次重建时,有人在龙兴寺的大雄宝殿前,隔着高墙建起了关帝庙,于是形成了前观后寺、道佛一家的“寺里藏寺”独特格局。

到了民国时期,龙兴寺逐渐荒废。1952年3月,临平各界集资利用旧庙创办了一所临平初级中学,从此龙兴寺不再。

现在位于原址附近(临平东湖村)的龙兴禅寺其实是1996年新建的。重建后的龙兴禅寺不再是传说中“寺里寺”了,而是一座正儿八经拥有前后三进殿宇和院落的禅寺。当然,来都来了,还是可以进入逛一逛、拜一拜,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字 记者 宋赟 摄影 记者 夏阳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