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首页 气象 必读 水电 交通 饮食 游玩 居家 职场 影视 时尚
您当前的位置: 杭州网首页 > 今日生活 > 今日城市
+今日生活首页
 
 
杭州农村看呆外国小伙!最稀奇的还不是别墅群,而是连跑道都是智能的…
2023-10-13 10:35:51 杭州网

六代农民房 拉满村民幸福感

其实,曾经的梅林村,有个绰号。

沙地、泥路、茅草屋。在上世纪60年代,当地人对自己家乡有三字总结——“烂梅林”。

年近60岁的村民王秋玲,是1988年嫁入梅林村的,夫家人当时还住在茅草屋里,她听夫家人这样说:“这里过去都是沙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主要的农活就是剥络麻。”

对老一辈的萧山人来说,络麻是沙地的主要经济来源,这里过去也是全国有名的黄、红麻的产区。

每到秋季,全村就忙着剥络麻这一件事。这个活,白天干不完,就得晚上带回家干。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住茅草屋,一家人挤在这个空间里,共用一盏几瓦的灯泡照明。“哪里像现在,村子里都是别墅。”王秋玲感慨道。

如今红瓦下罩着的,是石漆立面的三层楼房,落地面积超过100平方米。

屋内,大理石的地板、花岗岩的墙壁,本就宽敞的空间在落地玻璃的加持下,更显大气。

屋前,是百余平方米的大院子,花卉盆栽生机盎然地向上生长,与矮墙外街道边的绿化遥相呼应。

改革开放以后,梅林村有了自己的企业。1976年,从上海来梅林村插队落户的知青王鑫炎,两次放弃了回上海顶岗的机会,在萧山的这个小村庄,靠着村民们集资的4000元,办起了党山塑料制品厂。

这也是之后跃居世界包装品行业500强的企业,浙江爱迪尔包装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一时间,迈出了工业化发展的梅林村里,也形成了以包装业为龙头,化纤、厨卫、五金等产业同步发展的格局。

根据一篇对王鑫炎访谈录的文字记载,1984年,这个企业的人均工资已经达到1300元/年。彼时,浙江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尚在669元。

在上世纪末的20年间,经历了围垦的村民,因勤奋而致富,完成了从茅草屋到平房,再到单平台,又到二层楼房的住宅升级。

“90年代住上两层楼的新房子,已经心满意足了。没想到,后面的日子更好!”王秋玲笑道,“用你们年轻人的话怎么说?拉满幸福感是不是?”

因为,二层楼还要升级成三层楼,三层楼房,日后还会升级成目前第六代的别墅楼。

二十年蝶变让村民喜出望外

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了。家住两层小楼,每天在附近企业打工的王秋玲,还没感觉到自己的家乡将经历一场更美的巨变。

那一年,是杨燕江嫁到梅岭村的第四个年头。再过一段时间,她就要离开村里幼儿班负责人的岗位,进入村委会工作了。

“嫁过来的时候,觉得这个村家家户户住得挺好。虽然村口那条双向四车道的梅林大道,已经在‘爱迪尔集团’的资助下开始修建,可是村里的环境只能给个‘一般’的评价。”

20多年前,梅林村内的道路,虽说已经铺上了石子甚至水泥,但逼仄的道路,还难以让两车交会。

小道两侧的几个垃圾堆放点,是没有分类的。厨余的酸臭、建筑垃圾的粉尘、家庭作坊的废料,混杂在一起。天气只要稍热,就会引来蚊蝇无数。

还有露天的粪坑,与居民家的二层房子形成鲜明对比。即便内急,不到万不得已都想赶回家解决。

穿村而过的河道梅林湾,因为受到污水直排的影响,总会散出恶臭。

梅林村还有露天的粪坑,垃圾没有分类,污水没有集纳,苍蝇蚊子很多,环境卫生跟不上经济的发展。

“虽然在2000年以前,村里的经济支柱‘爱迪尔集团’和村委一起,做了当时比较超前的规划。重新布局了工业厂区、农业园区、住宅楼区。勾勒出了现在美丽乡村的雏形,”现已任职梅林村党委书记的杨燕江说,“但这些村内的环境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或是靠着我们自己能解决的。”

在“千万工程”实施的20年来,梅林村通过拆违控违、五水共治、生态河道、景观村道、非粮化整治、公共设施配套等一系列工程实事,逐渐蝶变成今日的模样。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7年前下决心关停整治‘低小散’行业的行动。”杨燕江说。

靠着龙头企业引领、办工厂、搞家庭作坊致富的梅林村,在近40年的时间里,汇聚了不少五金、卫浴等高污染行业。“那一年,我们挨个上门做工作,关停了几十家没有处理污染能力的‘低小散’企业和作坊,”杨燕江说,“断了别人的营生,短时间内肯定有人不满意。但看到梅林村后来的样子,大家都没意见了。”

环境提升后,告别了“低小散”行业的梅林村,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此地的工业园。村民不仅能在家门口就业,还能依据行业在家门择业。目前,梅林村80%的在职村民,入职了附近企业。

当然,也有村民想养老了。“家门口就是花园,到村里就是绿道,自己家已经变成别墅了,整个村子就像花园小区一样。”59岁的王秋玲,几年前不想再出门打工了,她选择回家接一些手工活做。

若论收入,肯定比不上在企业打工强。但王秋玲心满意足,权当养身。

二十年前,经历过茅草屋的拥挤,终于搬进自家二层楼房的王秋玲,以为农村生活已经很好了。

回望过去,她恍若隔世。“现在要问我未来会怎么样,我真的不好说了,”王秋玲说,“但是要问我明天怎么样,那我要早点休息,因为明天还要做志愿者。”

村子为80岁以上的老人们,全年提供一荤三素的午餐。随着年龄的增长,价格从3元低至免费,而且还由村里的志愿者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与托马斯告别时,王秋玲习惯性地用了萧山土话。托马斯精准地猜到:“家乡环境这么好,她肯定是让我常来玩。”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蔡怀光 汪玲 俞磊 汪子涵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21]1187-055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