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首页 气象 必读 水电 交通 饮食 游玩 居家 职场 影视 时尚
您当前的位置: 杭州网首页 > 今日生活 > 今日城市
+今日生活首页
 
 
全国秋裤预警地图出炉 超15省份冷暖大转变
2023-10-19 10:22:07 杭州网

“有一种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种寒冷叫忘穿秋裤。”目前,今年下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冷空气正在影响我国,中东部不少地方气温将创立秋以来新低,冷暖转换明显。中国天气网特别推出全国秋裤预警地图,未来三天(10月19日至21日)看看哪些地方需要安排今年秋天的第一条秋裤了。

下半年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冷空气来袭 超15省份秋裤需安排

近日,新一轮较强冷空气已经影响西北地区,还将陆续影响东北、华北、黄淮地区,后天将进一步渗透南下影响江南、华南中北部等地。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娟介绍,这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影响我国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冷空气,中东部部分地区气温下降8~10℃,局地降温可达15℃左右,不少地方今年秋天的第一条秋裤可以安排上了。

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全国秋裤预警地图显示,19日冷空气前锋抵达黄淮一带,受冷空气和降雨共同影响,吉林、辽宁、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北部和中部等地体感明显变冷,最低气温将在10℃之下,小伙伴们可以抓紧翻箱找秋裤,不然可能冷得扛不住。更冷的黑龙江中北部、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已经是“秋裤天天见”,最高气温普遍在个位数运行,最低气温甚至跌到冰点附近,劝君穿着秋裤走,天气寒凉不会抖。

京津冀地区以及山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贵州、四川盆地等地则是白天相对温暖一些,早晚体感偏凉,一条单裤就够用。而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大部地区最高气温还在25℃以上,夏意犹未尽,短裤还可继续穿。

10月20日,冷空气大举南下,华北、黄淮等地气温继续下滑,需要穿秋裤的区域也明显扩大,京津冀地区以及山东、河南中北部、江苏北部等地进入“翻箱找秋裤”区。同时,安徽中南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以及上海、重庆等地受冷空气和降雨共同影响,最低气温将降至15℃左右,需及时换上单裤,以防着凉。

10月21日,西北、黄淮、江淮、江南等地早晨气温进入本轮降温过程的最低谷,像是江淮一带最低气温都将跌破10℃,苏皖中北部也将加入穿秋裤的行列。随着冷空气进一步渗透南下,短裤区域明显缩小,仅有华南南部以及福建西南部、贵州南部、云南西南部等地小片区域还可继续穿短裤过夏天。

你对秋裤的误解有多深?四大误区要注意

每年一到天气转寒凉时,秋裤穿还是不穿、该怎样穿就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快来看看以下关于秋裤的四大误区,你中了几个?

误区一、秋裤越晚穿越好

适当“秋冻”可以提高身体抗寒能力,利于人体抵抗力的自我调节,但冻过度反而会因引发感冒、消化系统等方面疾病。因每个人体质不同,秋裤穿脱时间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当感觉到腿脚冰凉就可以穿秋裤了,老人、患有关节疾病和体弱人群可以提前穿上秋裤,以防着凉。

误区二、穿秋裤会丧失抗寒基因

每当天气渐冷需要秋裤护体时,就有流言说穿秋裤会令人丧失抗寒基因,造成腿部肌肉和运动神经退化。其实不然,虽说环境可以影响基因,但由外部环境条件导致的生物性状改变是很难遗传的。因此不穿秋裤只是个体抗寒能力的训练,从整体来说,不会导致基因的改变和遗传。

误区三、秋裤越紧身越保暖

紧身秋裤虽然会短时间内增加腿局部温度,但长时间过于紧绷会导致血液流通不畅,甚至会使人感觉更冷,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冻疮。一般来说,秋裤贴在皮肤上,没有明显空隙感或束缚感,就表明松紧适度。

误区四、秋裤易引发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

秋裤的材质有很多种,一般来说,纯棉、莫代尔等材质的秋裤吸汗性和透气性好,贴身穿比较舒适。皮肤干燥可能会引起瘙痒,经常涂润肤乳可以有效缓解不适症状。

秋将尽冬将来,秋裤该安排就得安排。中国天气网提醒大家,关注气温变化,及时添衣保暖,要风度更要温度,不要等着凉感冒后,才知痛的领悟。(策划/杜冰冰 数据支持/张娟 设计/刘红欣)

来源:光明网  作者:  编辑:钟一鸣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21]1187-055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