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底捞科目三”舞蹈在短视频平台爆火,“不是模特点不起,而是海底捞更有性价比”,网友们这样戏称海底捞的员工舞蹈。甚至不少在餐厅消费的顾客也参与进来,与海底捞的员工一起魔性大舞,热度直逼经典的《生日祝福歌》。但一网友帖子冲上热搜,吐槽了自己和家人去海底捞吃饭的经历,表示这种“土味”舞蹈让自己很不适。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名为“科目三”的舞蹈尺度并不大,主要是手部动作交替和腿部摇摆相互协调配合,同时搭配上节奏带劲的音乐。这样的舞蹈虽然不能称得上精心设计,但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极易让人沉浸在“土味”表演的快乐中。诚然,不同的人对于“土味”的可接受范围都有自己心中的“度”,一旦超出这个“度”,就有可能产生不适,但 “土味”中亦有值得欣赏的灵魂。 “土味”文化是发端于互联网的一类亚文化,并伴随着网民群体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农村网民的增多而不断发展。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让“土味”文化乘着“东风”,“润物细无声”般走进千家万户,既满足了大众对于低级趣味、低成本快乐的消费,也使越来越多的视频消费者成为内容生产者,参与到“土味”的创作和传播中。 “土味”文化蕴含的乡土气息能让大众释放天性,回归“不矫情”的趣味。“土味”文化让社会审美视角变得更加多元的同时,自由表达的社会空间也给“土味”文化传播带来了澎湃不息的生命力。社会大众既可以在“土味”中表达自我个性,也可以在“土味”作品中猎奇减压,“土味”仿佛已成为文化产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也让年轻人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文化阵地,逐渐产生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 追逐“土味”文化的背后是对社会生活压力的自我排解。“土味”文化的内核便是视频主角无拘无束的灵魂。面对生活的压力,大众易对主流文化产生审美疲劳、对常见的事物变得麻木,转而寻求在远离日常生活、不合逻辑却轻松搞笑的文化产品中放松自我,看着视频中他人自由的灵魂,仿佛自己也能寻求精神上的暂时休息。故而,“土味”文化从一众流行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新的避风港,也成为排解不良情绪,舒缓压力的“神器”。 “土味”文化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令大众获得了新奇的审美体验。“土味”文化以“土”得名,取材于生活,并服务于人们,“接地气”“不做作”的风格使得它可以被更多人接受。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无休止的“土味”文化传播,有可能带来非理性的价值观念,更要防止“土味”文化走上低俗化、色情化的不归路。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当下,理性包容地看待“土味”文化,应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