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首页 气象 必读 水电 交通 饮食 游玩 居家 职场 影视 时尚
您当前的位置: 杭州网首页 > 今日生活 > 今日城市
+今日生活首页
 
 
女子朋友圈发文不随礼,中国式“人情文化”当反思
2023-12-04 11:46:04 杭州网

近日,一女子为避免无效社交朋友圈发文不参加普通同学随礼,称个人不喜欢礼金习俗,从此以后不再遵从这个习俗了。根据当事人介绍,自己发布这条朋友圈之后,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人找自己随礼了。

这种做法引起了很大的讨论和争议。部分观点认为很多同学朋友很久都没有交集,突然结婚就让随礼,没有意义;也有观点认为这个社会讲究的就是人情世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交集了,礼尚往来还是值得推崇的。随礼文化,在当下引起了新的反思。

随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据说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曾发布了一个《教民榜文》,里面提及:平民百姓,有穷有富,婚丧嫁娶这类事情每家都会遇到,以后遇到此事,大家应该互相救济。可见,随礼最初是一种充满温情的互相帮助。但是如今,这种“帮助”好像变了味道。

随礼总是和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寿宴,嫁娶,升学等大事小事都要随礼,随礼成了维护关系的一种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礼随得好,才能表示尊重,人们之间的关系才能融洽;不随礼或者随礼不对等,那可能还会反目成仇。面对一些不是很熟的亲朋好友,内心可能不太愿意随礼,但是不随又怕关系破裂,某天也可能需要人家的帮助。并且为了方便省事,钱就变成了“礼”的载体,甚至成了“礼”和“人际关系”的衡量准则。人可以不到场,但是钱要到账。随得钱越多,那表示我们关系越好,你越重视我;随的钱少,表明你很敷衍,不重视我们之间的感情。礼金的数额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经济负担。随礼越来越缺乏温度,仅仅成为了维持社交关系的一种方式。

看似“反骨”的拒绝随礼行为,实际上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习俗的反思以及对个人价值观的坚守。社会不断发展,年轻人不再被传统的“人情文化”束缚,许多年轻人开始减少无用社交。与其花钱和时间与一些人保持微弱的联系,不如果断断掉这种不健康且不情愿的联系,让自己轻松一点。他们更加注重交友的质量而不是仅仅拘泥于数量。并且“断亲现象”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已经很少和亲戚来往,不再像父辈一样依靠“人情”社交网络来获取资源。没有温度的随礼一方面感受不到交往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会加大自己的经济负担。这种“无效社交”没有多少意义,这种“礼”不随也罢。

随礼应该是表达祝福与温情的方式而不是维护虚假“人情文化”的手段。表达祝福本身是没有错的,对于很亲近的人大家还是很愿意提供真诚的祝福以及经济上的支持。需要被改变的是被“异化”的社会风气,以及想要通过用金钱来维持社会关系的观念。“礼”重在诚意,不是形式也不是钱的多少。礼金也应该根据随礼人自身的实际情况,自愿适当随礼。人情重在情谊,情重,礼才重。这样,我们的传统习俗的精华才能被更好的保留,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刘盈盈  编辑:钟一鸣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21]1187-055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