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首页 气象 必读 水电 交通 饮食 游玩 居家 职场 影视 时尚
您当前的位置: 杭州网首页 > 今日生活 > 今日城市
+今日生活首页
 
 
亚运场馆再利用 “长续航”“性价比”都不能少
2024-02-08 09:33:24 杭州网

杭州亚(残)运会结束后,赛时激情澎湃的各大亚运场馆进入“平静期”,各地都在思考场馆未来再利用的问题。日前,萧山率先进行了探索:萧山体育中心创新推动国企作为社会力量运营场馆,将未来15年的运营权交到了有着丰富运营经验的广州珠江体育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手上;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则迎来了浙江省游泳队,成为了省游泳队训练基地。

由此看来,两支专业队伍将分别与专业场馆实现“强强联合”,开启合作共赢的新篇章。对老百姓来说,这也是好事。毕竟,一个场馆的人气是要靠维护和运营的,只有场馆“用”起来,全民“动”起来,城市也会跟着“活”起来。

其实,由于建设资金多、建筑规模大、维护成本高,大型体育赛事结束后的场馆利用,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在体育办赛历史上,面对场馆再利用这道必答题,有的城市交出高分答卷,也有的陷入亏损泥潭,从此一蹶不振,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004年雅典奥运会就给了我们这样的警示。希腊前期投入30多亿欧元建设的30多个奥运场馆,赛时赢得世人好评,但赛后绝大多数场馆没有及时进行商业化运作和社会化利用,落得“尘封”的境地,每年高昂的养护成本更成为雅典人的一大“心病”。

当然,场馆赛后运营得当,盘活当地群众体育发展的情况也不在少数。2008年北京奥运会游泳比赛场馆“水立方”在赛后引入各种水上项目,成为周末亲子游热门打卡地。2022年北京冬奥会,“水立方”又成为世界首座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不仅满足办赛需求,而且赛后实现“一键恢复”,继续“发光发热”。

再看杭州亚(残)运会,早在筹备阶段就把场馆赛后利用提上了议事日程。赛后,56个竞赛场馆中,8个高校场馆对学校教学开放,其余48个场馆全部对社会开放,实现“赛时流量”到“赛后留量”的华丽转身。

为了提高场馆使用率,各个场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我家大门常打开”,还绞尽脑汁“请进来”。比如黄龙体育中心,不仅整合开放了篮球、游泳等13个全民健身项目,还设计建造了一条1000米长的空中“彩虹跑道”,吸引市民前来运动健身。

作为杭州亚运会主阵地,萧山范围内有17座亚运场馆,约占赛事总场馆数的20%。这些亚运场馆,是亚运为萧山攒下的“家底”之一,它们也是助力萧山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城市能级的宝贵财富。

如何把场馆办赛经验和各项资源用足用好,持续焕发场馆“生命力”,加快实现以馆兴产惠民?萧山正不断探索这道难题的多元解题思路,“长续航”与“性价比”并重成为关键。

场馆利用要实现“长续航”,光是把一部分市民吸引进来跑跑步、打打球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场馆实现长效发展,就需要打造更多能够全民参与的活动和赛事,持续扩大人群覆盖面、增强运营竞争力。

根据规划,萧山体育中心重在打好“体育+”这张牌,将从康体健身、文体培训、体育赛事、多元经营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体育+教育”“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文化演出”等多产业融合发展,进而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造国内一流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示范基地。

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与浙江省游泳队将围绕赛事活动、人才培养、游泳训练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同时,场馆方也将以此为契机,对训练池、儿童池、戏水池等进行部分改造,做好相关亲子活动,实现惠民开放。

有了浙江游泳天团的“加持”,自然会为场馆持续“引流”助力不少,这样的场馆利用模式显然“性价比”很高。

总而言之,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是一项持久且系统性的工程。除了以赛养馆、以训养馆、以“体育+”等多种形式实现场馆的再利用外,我们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来思考,从整体上去谋划、推进,不断挖掘亚运场馆的功能和价值,满足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增强场馆核心竞争力,让场馆真正融入地区的发展,实现可持续运营。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何可人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21]1187-055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