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今日生活 > 饮食
农村家宴“热”背后的“迭代密码”
发布时间:2024-02-08 09:34:38

火热,是最近萧山乡厨们的日常。

“正月里面已经早早排满啦,基本都是年饭。”乡厨卢丰告诉记者,不少人家都是早早就来预约的。

“要提早预约,最少提前一个月预约,年里年外基本都满了。”乡厨许涛说道,目前2024年的预约已经排到农历四月。

年前的喜酒、正月的年饭、年后的聚餐……行程早已排得满满当当。

相比酒店,经济实惠、滋味又不错的农村家宴依旧是块香饽饽。而能在时代浪潮和供需市场中立有一席之地,如今的农村家宴自然有了不少的“升级”。

乡厨:与时俱进

腊月廿一,瓜沥镇明朗村的家宴中心里正热火朝天。乡厨许涛便是这场婚宴的“掌勺人”。

下午2点,看着记者走近,许涛手里的活并没有停下。这时晚宴的备菜工作已经进入了高潮,他需要抓紧处理好农家三鲜的主料之一——鱼圆。

只见,他拿着一张网布,一遍又一遍过滤着盆里满满当当的鱼肉。“这个网格的大小可以很好地把鱼刺和鱼鳞过滤出来。”许涛解释道,同时,经过过滤和摔打,鱼肉也上了劲,口感会更好。

过滤完后,许涛拉过一旁同样大小的不锈钢盆,里面装着满满的清水。他左手握圈,轻轻一用力,一颗雪白的“圆球”冒了出来,再用右手拿勺子一刮,放进清水中,鱼圆就定型了。

“像这样一碗12颗鱼圆,差不多要用到一斤半的鱼肉。”一边说,许涛手上的动作一直未停。不一会儿,盆里的鱼圆已经“占据”了水面,圆滚滚、白嫩嫩的,煞是可爱。

“这三鲜可是许师傅的拿手菜!口感那叫一个好。”在一旁的帮厨指着盆里的鱼圆竖起了大拇指。

“其实,不仅是鱼圆,农家三鲜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一个‘鲜’。”许涛指着另一边满满一大盆已经准备好的配菜,河虾、笋、木耳、猪肚、肉皮……所有菜都是一早采购的。每次有酒席,许涛基本上都是从早上7点便开始准备了。

用料实、手艺好,都是许涛备受青睐的原因。

乡厨,自然离不开“乡”。对许涛来说,农家三鲜、红烧大肉、糖醋排骨,这些都是本地酒席上必不可少的菜肴,也是一个乡厨的基本功。

乡厨卢丰也赞同许涛的观点。还有像干菜扣肉、干菜头河虾汤都是卢丰主持宴席出席率最高的菜品,“这几道菜,都是很有萧山特色的。大家都知道,如果干菜头汤不上,宴席就还没结束。”卢丰说道。

记者到的时候,卢丰正在炸带皮五花肉。油淋在猪皮上,缩紧的猪皮冒起小泡。随后,他将五花肉捞出,切成片在碗里排好,再放上干菜,撒上盐、味精等调味品。“这是道费工夫的菜,还得再蒸上个40分钟。”

老底子的菜品独具风味,新时代的菜品与时俱进。

在卢丰这,还总能看到一些创新菜。如一道“土烧鱼头煲”就有不少客户点名要。“每个鱼头都要慢慢煎,然后炖汤,再放贡丸、虾饺、菜心等,特别有滋味。”卢丰介绍道。再如八宝葫芦鸭,把山药做成大理石的样子,把鸭子做成葫芦状,在食材搭配、外形雕琢上都下足了功夫。

“我是个‘90后’,肯定不希望宴席上的菜都是‘老古板’,新东西就是竞争力。”闲暇时分,卢丰会刷小视频看新菜,也会从供货商那边了解新东西,再进行改良。“一定要做出自己的东西,最近的目标,希望能把老菜新做。让菜品既传承记忆,又有时代特色。”

除了常规菜色,甜品也是卢丰的“制胜招”。在前不久办的满月酒上,他就做了南瓜蛋挞和蜜瓜慕斯蛋挞,还把夏威夷果装进了会亮灯的小马车里。这一改变收获了不少宾客的好评。

据卢丰介绍,他的乡厨朋友,年龄不大的也有不少。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信息日益健全的新时代,乡厨们的日益年轻化,以及愈加创新的乡宴菜色,让乡村家宴更受欢迎。

除了口感好,摆盘和装饰自然也要跟上潮流。

在休息时,许涛有一个小“爱好”——逛陶瓷品市场,去淘淘好看的碗。

在一旁的备菜桌上,30多套盘子一列摆开:白色的瓷碗配上满是江南味道的山水画,令人眼前一亮。长方形的盘子上是一只呈花苞状的瓷碗,旁边还点缀着枝条、树叶和红色的小花,瞬间又多了几分喜庆。

旁边,还有不少摞着摆放在一起的碗碟。基本以白色为主色调,有些画着刚立枝头的小荷,有些是盛开的荷花,有些边沿是一圈烟岚,还有的写着祝福的诗句……虽然大小、形状各有不同,但总体很和谐,透着淡淡的江南风韵。

“和以前我们只是烧菜不一样,现在都是一条龙服务,一般东家只要提供水和电就可以。所以像碗筷、帮工,很多还有桌椅这种都由我们提供。”许涛告诉记者。

作为更新频率最高的碗筷,基本上一年就要换一次。许涛表示,各色菜品搭配合适的餐具,不仅能够增加菜品的精致度,也增加了酒席的仪式感。对用餐的宾客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同时,如果用了有破损的碗,也是对宾客的不尊重,扫了主人家办酒席的兴致。

“厨”与“艺”同源。治大菜、烹小鲜。在采访中,不难发现,从曾经的“一人走天下”到现在的“移动酒店”,乡厨在与时俱进,他们不仅精进着技艺,创新着菜式,也关注着细节,他们用手艺来绘制勾起味蕾的画面,传达乡村家宴内涵中的那一份祝福和团聚、那一份慰藉与回忆。

场所:改头换面

除了乡厨,农村家宴热潮的背后,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场所。

在河上镇众联村,两层的家宴中心整体设计简明,富有乡土野趣。一楼中间还有小舞台,为居民设宴提供了方便。

后厨也是布局合理、流程顺畅、光洁敞亮。冰箱、蒸箱、消毒柜、保洁柜等食品安全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墙面、地面和吊顶均做了光洁硬化处理,兼顾防滑、防火与清洁的要求,操作工具定点存放,管理制度上墙公示,原料清洗切配、食品烹饪制作、冷菜加工摆盘、餐具洗消保洁等功能区域齐全分明。

“2020年9月底,我们村的家宴中心正式通过区市场监管局农村(社区)家宴放心厨房A级验收,并投入使用。使用频率一直挺高的,许多村民都喜欢来这里设宴。”众联村党总支书记俞伟达告诉记者。

位于宁围街道利一家园西北角的家宴中心规模也不小,一次可举办一百多桌宴席,容纳上千人。

走进厨房也是干净明亮,工具摆放井然有序,功能区划分科学合理,食品处理分门别类,避免交叉污染。

这并不是特例。记者从区市监局了解到,我区于2018年启动“农村(社区)家宴放心厨房创建三年行动”,至2020年12月,全区共创建农村(社区)家宴放心厨房69家,建成数量居全市第一。

“不仅是新建的红白馆,如今萧山大部分村社都有文化礼堂、老年活动中心,我们在与各镇街一起摸底后,根据接待规模、场所设施、安全管理、群众反响等情况,积极建议整合现有场地资源,落实一厨房一对策,进行规范化改造,让食品加工制作从脏乱差的室外转移到安全规范的室内。”区市监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科副科长戴岑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这些放心厨房都已升级成了“阳光厨房”。在家宴中心大厅的显示大屏上可以清晰看见后厨操作,食品加工规不规范、安不安全一目了然。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王俞楠通讯员马炎娜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