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体育中考,还有3天,加油!”
这是刘芳茗写在提醒日志上的11个字,对于这个杭州的初三学生来说,“跟着教练跑了一个寒假,终于到交成绩单的时候了”。
今年杭州市体育中考第一轮考试时间定于3月23日,与去年六个项目自主选择两个相比,今年回归到之前传统的“6选3”模式,中长跑和游泳耐力类项目由选考变成二选一必考。
正因如此,从春节后开始,体育中考培训的需求就在市场上不断发酵。
“您在体育上丢3分或5分,就可能失去上重点中学的机会。”——类似的广告标语,不断挑动着家长们的神经,“不行就报个班,突击一下”成为年后不少家长的首选。
这样的突击培训靠谱吗?在热辣滚烫的“陪练”背后,对培训机构和教练资质,有没有有效的监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近这个略带焦虑感的细分赛道。
变得更“值钱”的体育分
“深呼吸,脚步别乱!”“该加速了,冲刺!”……
开考前一周的晚上,在杭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跑道上,悦达体育总教练金芳芳正带着十多个学生在跑1000米,不远处的看台上,则是给孩子拿着暖水壶、书包和衣物的家长们。
“身边好几个同学都在外面加训。”初三学生的家长边文俊说,孩子距离满分还差一点,所以想报个班,利用最后的时间冲刺。
“白天在学校跑,晚上去机构跑。”另一位家长丁雅茗说,她算了算,孩子一天练下来,250米一圈,跑了有20多圈。
孩子的辛苦,家长们虽看在眼里,但自己也有“苦衷”:“如果最后差几分,孩子没考上理想的高中,那多可惜。”
这样的想法并非个例,谁都不愿让孩子在跑步、铅球这类“努努力就能够到”的合格性考试上丢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体育在中考里正变得“值钱”。在杭州,体育中考有两轮考试,第一轮考试如没能拿到满分,还有第二轮机会,如此一来,体育在中考里的权重相当于变相增加了。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意见,明确指出,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方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随后,全国不少省份纷纷跟进提高体育中考成绩。2021年,浙江也明确提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并逐步提高分值。
这样的变化,催热了中考体育培训市场。数据是最好的晴雨表,据中体产业集团统计,近五年来,体育教培的从业人员增长了149%,法人机构数增长了185%,体育教育培训增加值四年内增长了516%。
打开大众点评、美团或小红书等平台,热度更为直观。以大众点评为例,输入“中考体育培训”这一关键词,就能跳出70906条搜索结果。
仔细翻查,这些机构的培训内容大多将“中考体育培训”作为主打产品,基本以综合能力提分项目应试技巧为主,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一节课不等,甚至有培训机构打出“杭州一个月,中考体育拿满分”的广告语。
“我们中考体育训练营目前有近百位学员,初三学生有一半。”作为曾经的浙江省田径七项全能运动员,金芳芳有11年的专业运动队比赛经验。退役后的她,在2010年创办悦达体育,专注青少年体适能和中考体育培训。
金芳芳说,每到寒假前后,中考训练营的报名人数都明显增多,特别是今年。“像中长跑这样的耐力项目,没有什么捷径,唯有坚持不懈的训练。今年中长跑重回必选项目,家长们对孩子的体能要求更高了,再加上经过一个寒假,大多数同学的体能都‘大打折扣’,所以节后冲刺班新增了不少学员。”
野蛮生长的“陪练”市场
最近几个周末,宏优体育朝晖校区中考体育冲刺班教练钱江,忙得几乎没时间休息。3月16日上午10点多,记者赶到训练馆时,他正带着学员们训练跳绳。
“这一期中考体育冲刺班有200多名学员,我和另外两名教练一起带训。”训练间隙,钱江简单地介绍了两句,马上又带着学员练起了实心球,“每个项目基本上都要练,根据不同学生的弱项针对性训练。”
“中考体育分值占比越来越高,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钱江介绍说,目前他们在杭州有7个校区,开设有中考体育、篮球、羽毛球、足球等运动项目的培训课程,“像我们教中考体育的教练,都必须要有国家一级运动员证书。”
但这不是行业内的标准。作为曾经的专业运动员,钱江坦言,当下,体育培训的门槛很低,“有点野蛮生长的意思”。
杭州市体育休闲行业协会秘书长邹捷告诉记者,目前杭州大约有800-1000家体育培训机构,呈现两极化趋势。“一种是已形成规模的体培机构,剩下的大多是‘家庭作坊式’。”
邹捷说,有些小机构甚至没有固定的训练场地。“现在很多大的体育场所都能租赁,然后找几个老师,能拉来学生就开班了。还有些私人教练,提供上门服务,在小区上课。”
不仅如此,记者了解到,目前中考体育培训机构的教练也是五花八门,既有学校体育教师、健身房私人教练,也有体育专业的学生。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体育教培市场上的教练员证书超过250种,但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教练员资格认证制度。机构“打游击”,加上师资队伍鱼龙混杂,安全自然无法得到保障。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体育老师金森举例说,此前有学生在体育中考前去培训机构“加量恶补”,结果在训练中伤到了脚,最终影响了考试。记者也曾接触过一位家长,她花了上万元给孩子报了引体向上的体能课程,结果课没上几节,教练“跑路”了。
同时,记者从杭州市“12345”平台了解到,近期关于体育培训机构的投诉,大多都是要求退费。可以说,“资金”和“安全”问题成为困扰体培行业的阵痛。
“低小散”的“陪练”们,能管起来吗
一方面是激增的备考需求,一方面是野蛮生长的培训生态,监管部门如何把握其中的平衡呢?
“管行业,就是管安全。”在浙江省体育局体育经济处处长姜建成看来,想要规范体培行业,关键是抓好“资金”和“安全”两大行业痛点,而目前最好的手段是数字化。
去年,“浙里体培”数字化管服平台上线运行。“这是一个面向体育培训行业的一体化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姜建成说,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筛选出符合从业要求的机构和人员,实现对机构、人员、办学场地、资金等全方位监管,“所有体培机构都须将授课资金放入监管专户,一课一销。”
据统计,目前全省入驻“浙里体培”监管平台的机构近3000家,13000多名教练员完成认证。然而,市场上依然有很多机构没有被纳入到这一监管平台中,特别是那些“低小散”的体培机构。
“这些小机构,一方面缺乏主动纳入监管的意愿,线下以‘打游击’或者上门的方式教课,还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姜建成表示,目前正在摸排“低小散”培训机构,“接下来,我们会逐步将它们也纳入到监管平台中,推动体育教培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除了产业的正规化,家长们还在担心另一个问题:这样突击出来的体育习惯,真的能让孩子坚持下去吗?
在探访过程中,不止一位家长向记者提出这样的疑问。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世界休闲组织常务理事凌平认为,不少体育培训机构都功利性地迎合应试教育家长焦虑的心态,并不利于培养真正的体育人口。
“体育培训机构应该是为了帮助孩子解决在校练习时间不足等问题,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进行动作规范和技术指导,重心应该放在培养孩子的长期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上。如果一味以‘应试提分’或‘短期突击’为卖点,则会将急于提分的家长和孩子引向误区。”
在凌平看来,相比突击培训,家长们需要做的是真正让体育锻炼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什么时候中考体育培训的应试班市场萎缩了,招生变难了,那就说明少年儿童的体育‘欠账’还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