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周末,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举行了初试。教育部的统计显示,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388万,比2024年的438万人少了50万人;而2024年的报考人数则比2023年的474万人少了36万人。也就是说,考研人数连续两年下降,并且今年的下降人数超过了去年。
考研人数下降,是一种整体上的理性回归。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本来就是为了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近年来,考研人数屡创新高,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了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学术志向,只是迫于一些用人单位重学历轻能力,不得不跟风考研。
从实际情况看,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近年来也在改革。教育部在2023年提出,今后将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研究生)比例,到“十四五”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另一方面,现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行统一考试、同一分数线招生、同一标准毕业,终身教育的体系更加完善,学习成果也能获得同等认可,这相当于给了大学毕业生更多选择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部分学生先工作再读研。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也趋向务实,更多地从岗位的需求来招聘人才,着重考察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大家也都认识到,一味“卷学历”并不可取,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就业市场上传导出来的这一信号,也促使大学毕业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规划等角度考虑,在就业与考研中选择最适合的方向。
总的来说,考研人数下降,是学生兴趣志愿调整以及研究生教育方式变革、就业市场变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种新形势下,一方面,高校可以更好地选择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避免研究生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简单延伸,有利于培养更多创新型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更好地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人生道路,避免“随大流”。考研回归理性,对全社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