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稍微动一动就汗流浃背,睡觉也老是出汗。” 张阿姨(化名)对着医生倾诉,最近一周,她出汗的症状愈发严重,经浙江省中医院全科医学科主治医师李露露诊断发现,张阿姨面色不华,舌苔薄黄,属于“汗证”中的气阴两虚证。“夏季出汗十分正常,但如果出汗异常甚至影响到生活,则要警惕是不是有‘汗证’。”
汗证:阴阳失衡的预警信号
汗证,俗称异常出汗,在中医理论中,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导致的汗液外泄失常。简单来说,就是在不该出汗时大汗淋漓,或该出汗时却无汗,以及汗出部位、颜色、气味等明显异常的情况。
正常出汗通常是在情境合理的情况下发生,且汗量适度、汗液清稀、可自行停止。而异常出汗则往往表现为汗出情境异常(例如在睡眠中暴汗),汗量或范围异常,以及伴随虚弱、疼痛、消瘦等危险症状。
异常出汗可分为无汗、特殊汗出和局部汗出三类。其中,特殊汗出又包含自汗、盗汗、战汗、绝汗、黄汗多种形式。患有自汗的人在白天清醒状态下不论是否活动,不论外界天气或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都时不时就会流汗,休息后也缓解不明显,还常伴随气虚、乏力等症状;盗汗的患者常常在入睡后汗出,醒后就停止出汗;战汗、绝汗则多见于急性热病或生命垂危之时。黄汗,顾名思义,就是出的汗为黄色,以腋窝处最为明显。这些异常,往往与外感六淫、情志不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久病体虚及他病影响等相关。张阿姨便是因思虑过度、饮食偏辛辣,加之劳累,导致气阴两虚,进而引发自汗盗汗。
脏腑失调致汗异 分型调理解汗忧
中医认为,汗证病位在卫表肌腠,与心、肺、脾、肝、肾等多脏器相关。心主汗液,脾主运化水湿,肺主宣发肃降,肝主疏泄,肾主藏精纳气。脏腑功能失调,如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等,均可导致异常出汗。因此,调理异常出汗需从调和阴阳、固护卫气、疏通腠理等方面入手。
“日常调理异常出汗需要根据不同具体类型和体质特点进行。”李露露介绍,气虚/阳虚型宜选择低强度舒缓运动,多吃健脾益气食物,避免剧烈出汗(如跑步、高温瑜伽)。注意保暖,尤其要护住后颈和腹部;阴虚火旺型严格禁止熬夜,多吃滋阴清热的食物,避免焦虑、紧张,睡前可练习“还阳卧”(双脚心相对静坐10分钟);湿热型则可适当增加排汗,促进湿热外排,但需及时清洁。多吃利湿食物,严格忌酒、忌肥甘厚腻的食物。
夏季是异常出汗的高发季节,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异常出汗,李医生给出了如下建议:
作息规律,避免熬夜:空调温度≥26℃,保持适宜室温,避免冷风直吹;午间11-15点减少外出。
适度运动:可以在晨间慢跑、做八段锦等,但忌大汗淋漓。
合理饮食:可以食用一些药食同源,可以敛汗,健脾利湿,清热生津的食物。例如酸梅汤、柠檬水、茯苓饼、黄瓜、苦瓜、绿豆汤等。忌烈酒、咖啡、高盐零食等辛辣发散食物。还可适当配合中药茶饮。
穴位按压:可以按压合谷穴(虎口)、复溜穴(内踝上2寸)这些穴位。每日按压3次,每穴2分钟,可以起到固表止汗,滋阴敛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