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爱吃海鲜的朋友们有些忧愁。 其中一个原因是东海在5月1日12时全面进入伏季休渔期。自5月8日起,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银鲳、鲐鱼、三疣梭子蟹、龙头鱼、虾蛄这8种海洋捕捞冰鲜或者活体水产品完全退出市场。 这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近期食用海虹引发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频发。河北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甚至发布了关于食用海虹的预警通告。通告显示,根据近期检测结果,海虹体内所含麻痹性贝类毒素已经超出安全限量标准两倍以上,如果食用极易引起中毒。 鲜嫩可口、营养丰富的海虹怎么摇身一变成了“致命毒药”?怎样才能有效避开有毒产品?我们一起来看。 海虹中的毒素从何处来 据了解,海虹也叫贻贝或者青口,主要分布在黄海、渤海和东海沿岸。海虹的主要食物是藻类,如果藻类由于赤潮等原因产生了毒素,海虹等贝类通过滤食过程将毒素摄入体内,当人们吃了含有毒素的海虹等贝类后,就会引起中毒。 不同藻类产生的贝类毒素有多种,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记忆丧失性贝类毒素和雪卡毒素等。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类。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类对神经肌肉具有麻痹作用的物质。发生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进而出现四肢肌肉麻痹、头痛、恶心、流口水、发烧、起疹子等。严重的会导致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 这种毒素不怕热,且易被胃肠道吸收,难以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坏。除了海虹之外,常见的贻贝类、蛤类、牡蛎、扇贝类、海扇类等都有可能导致中毒。 避开“高危时段” 海鲜也要“挑着”吃 食用贝类海鲜“危险度”如此之高,是不是意味着以后都不能吃它们了?其实不然,只是需要注意一些。 首先,要避开“高危时段”。海虹等贝类毒素中毒事件有明确的时间聚集性,一般在4至5月达到高峰,夏季和秋季会有所降低,在冬季开始回升。 想要购买相关海鲜食品时,要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不要采捕或购买食用野生贝类食品。购买时要选择去正规的大型超市、海鲜农贸市场,不要选择变质的海鲜。 在处理时,如果皮肤上有还未完全愈合的伤口,不要接触海水以及海鲜等生物,可以戴上手套避免感染。在加工过程中,要注意食材、烹饪工具的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吃之前,要认真清洗贝类内部,去掉内脏,麻痹性贝毒一般会“潜伏”在消化腺、裙边、鳃部、性腺等部位。食用时,也不建议喝汤,因为麻痹性贝毒是一种水溶性生物毒素,在烹煮的过程中会逐步溶解到汤汁中。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患有痛风的人群与海鲜过敏人群需要慎食海鲜,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酌情判断。此外,海鲜中的高蛋白会与水果、茶中的鞣酸结合形成鞣酸蛋白,妨碍蛋白质的吸收。最好在吃完海鲜1小时后,再吃水果或喝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