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们排队买包包;现在,年轻人流行排队买面包。面包,本来是用来烘托奶茶和咖啡的配角,如今逐渐转正,成为独当一面的主角。在新开的独立面包店,一个法式牛角包动辄卖几十块,甚至超过打工人一顿工作餐的价格。今年上海一家日式烘焙店里,一条生吐司要价98元,人们排队6小时购买。(10月4日 Vista看天下) 在大众的普遍印象中,面包,应该不属于昂贵之物。街道两旁的面包房,进店即可自行选购,不存在排队进店,也不存在排队结账。然而,现如今,时代变了,越来越多的新型面包店成了要排队进店,或者要靠“黄牛”取号才能进的地方。这样的新型面包店,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给沉寂已久的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信号。 新型面包店,不同于大众印象中的老式面包房,卖的东西也跟以往的“面包”不太相同。从派系上来分,有法式、意式、德式、日式等主流派系;从店铺类别来分,有连锁店,也有私人独立店铺。每个面包的定价大多在三四十元左右,有的面包甚至可以卖到更贵的价格。尽管价格“喜人”,但依旧阻挡不了消费者们的热情,他们可以排队数小时,只为了那一份独特的“麦香”。 据报道,自2015年以来,美食号“企鹅吃喝指南”每年都会推出“上海面包榜单”,他们发现上海的贵价高级面包店越来越多了。两年前一个松露起酥包要38块,已算贵得咋舌,今年初公布的榜单里一个肉桂包更是飙升至68块。据艾媒咨询的调研,每周至少购买一次烘焙食品的消费者占比达到93.2%。至于价格方面,消费者单次消费20元至40元的占比最高,达38.6%。 为何如此贵价的面包,也能有这样的畅销?在笔者看来,有以下的几点原因。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高价面包本身确实有出众之处。这些面包大都原料优质,并且采取了更加正宗的制作工艺,在种类上更加多元,同时口感也更加丰富。这些因素的叠加,不仅给贵价面包笼上了一层光环,也让消费者觉得,这样的定价,是合理的,他们愿意为这样的价钱买单。 其次,社交平台上的传播和品牌的营销策略也推动了高价面包的水涨船高。近年来,伴随着这股“面包潮”,不少用户在闲暇时间打卡各式新型面包店,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相关推文,这也吸引了更多前去打卡的“面包星人”。同时,品牌也通过一系列的饥饿营销手段,如限购和排队等方法,以此来营造产品的稀缺性。这样既推动了产品的传播,也能让消费者“更上头”,从而提升面包的销量。此外,各种线下面包节也在为贵价面包的消费热潮造势。据报道,截至今年9月底,深圳、广州、杭州、福州、成都、南京等城市相继举办了大型面包节。每次都会炸出一大帮“面包星人”,工作日照样人山人海。 然而,面对这样的“麦香”诱惑,消费者们却需要提高警惕。尽管贵价面包的宣传看似很高大上,但“高大上”并不意味着高质量。或许有些面包的背后确实是精致的原料和扎实的工艺,但市场毕竟太大了,一些不良商家往往会“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说得好听,实际上的用料十分普通,高贵的定价中更多是消费者交的“智商税”。再者来说,百元面包毕竟不便宜,很多消费者往往只是从众心理,或者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认为这个贵价面包是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从而彻底地陷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之中。 因此,笔者以为,百元贵价面包虽“好”,但大众也不应该被消费主义冲昏了头脑。在现如今的社会之中,人们往往会购买很多对实际生活并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而购买这东西的原因大多出于情感,而非必要。百元贵价面包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旦我们放纵自己沉浸在这样的消费主义之中,市场就会不断地创造出类似于“百元面包”这样的商品,我们难免会被消费主义所裹挟,从而失去自己的理智和判断。 总而言之,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多去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非“头脑一热”,什么流行就跟风买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消费”的狂潮中乘风而行,成为一个真正能买到物有所值商品的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