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首页 气象 必读 水电 交通 饮食 游玩 居家 职场 影视 时尚
您当前的位置: 杭州网首页 > 今日生活 > 今日饮食
+今日生活首页
 
 
寒露时节 养生有道 温润饮食可防“凉燥”
2023-10-13 10:08:23 杭州网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是气温由凉变寒的转折点,预示着深秋时节已经来临,草木逐渐零落,众物趋于蛰伏。气温的起伏使得我们更容易感受到寒冷,在这个节气怎样注意养生?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治中医师连暐暐,以饮食为主,为大家提供建议。

常喝“神仙粥”谨慎食螃蟹

老年人在寒露之后尤其容易畏寒肢冷,易感受风寒引发感冒。连暐暐推荐给大家一个古代的食疗方——“神仙粥”。近代名医岳美中先生也非常推崇此方。

神仙粥组成:一把粳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盏醋,伤风感冒保安康。

此粥日常食用,不仅有助虚寒体质者提升免疫力,还可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身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等症,尤其患病三日内服用,即可收到“粥到病除”的奇效。做法也很简单:将粳米30-50克洗净,生姜7片,加适量水煮成粥,再加入带须葱白7根,共煮5分钟,加入陈醋半盏搅匀起锅。趁热吃粥,或只喝粥汤,盖被温覆,使遍身微微发汗为宜,早中晚各服一次。

寒露前后,秋意渐浓,丹桂飘香,螃蟹也开始在餐桌上出现,是金秋时节不可错过的美味。但螃蟹性寒凉,脾胃虚寒之人,切勿多食。每年这个季节,省中肠道门诊就有很多病人因为吃多了螃蟹引发胃痛伴吐泻,前来就诊。此外,螃蟹忌与柿子同吃,以及与其他生冷食物同吃,如冰淇淋、冰饮料、寒性水果、啤酒等。食用螃蟹时,宜配姜末陈醋,可搭配黄酒或杨梅酒同服,这样可以温中散寒,且风味更佳。

防秋燥宜温润

食疗配合效果好

连暐暐提醒,这一时节在饮食调理上宜温润,要适当多食芝麻、山药、莲子、核桃、胡萝卜、百香果、番茄等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少食辛辣油腻之品。当降雨频繁时要少吃水果,尤其是一些体质弱、脾胃差的人要慎食。用于缓解秋燥的时令水果,也不推荐一天食用太多,每天控制在100克以内即可。

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秋冬之际应该养阴益胃,因此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芝麻味甘、性平,具有滋养肝肾、养血润燥之效,尤其适合习惯性便秘、皮肤粗糙和脱发人士。可以将芝麻制成芝麻酥、芝麻球、芝麻糕等点心,作为健康零食,每天适量食用,不过要注意尽量少糖。既能补血,还能生发、养颜。

此外,为了让老年人在家也能自我调理,如果体内因季节变化不适,可根据体质进行食疗辅助:

胃火重的人一般表现为口臭,可用润燥养胃的冰糖炖银耳莲子百合、冰糖炖陈皮雪梨等,注意不宜过甜。

银耳莲子百合汤

材料:银耳半朵,莲子、百合各30克。

做法:莲子、百合清水浸泡30分钟,银耳清洗干净后浸泡2小时左右备用。锅内重新放入清水,将莲子、百合、银耳一同入锅,加水煲汤,可适当放冰糖调味。

作用:润燥养胃。

肝火旺的人通常表现为口干口苦、失眠、脾气暴躁、两鬓斑白等。可用夏枯草炖肉汤缓解,夏枯草选择带根的效果更好。

夏枯草瘦肉汤

材料:夏枯草10克、瘦肉50克、生姜少许、盐适量。

做法:将夏枯草清洗干净,瘦肉切成合适的小方块备用。食材放入炖盅中,加入生姜与适量的水,隔水炖约1小时后根据个人口感加入适量的盐即可。

作用:清肝泻火,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脾虚湿盛者通常表现为四肢乏力困倦、大便稀烂、腹胀没食欲,可饮用白术陈皮瘦肉炖汤。

白术陈皮瘦肉汤

材料:瘦肉400克、陈皮5克、白术20克,姜片适量。

做法:瘦肉整块焯水备用。所有食材清洗干净,放进炖锅内,倒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60分钟,加盐少许调味。

作用:健脾理气、祛湿消食,注意孕妇、胃酸过多、病后体虚者不宜喝。

来源:浙江老年报  作者:记者戴虹红通讯员吴煜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21]1187-055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