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粥的饮食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悠长历史,自古延续至今。它不仅是大众十分熟悉的日常膳食,而且有养生、防治疾病作用。 淡味养生 粥为淡味食品,性中和,味淡薄而益胃气。从“象”上看,土亦为无味,两者类同,同气相求,故淡味食品合乎脾胃之性,有利于脾胃。 《古今医统大全》说“五味淡薄,令人神爽气清,少病”,认为不追求五味偏性刺激,控制五味摄入量,使阴阳调和,有助精神健康和减少疾病发生。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具有消化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作用,使人体的精和气血得到充养。然而,嗜食五味则伤脾胃,使其功能运化失常。 清代养生家曹廷栋认为每日空腹食淡粥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还引用《解嘲》文云“大味必淡”,指出“淡”是滋味本原。《黄帝内经》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长有天命。”“谨和五味”是长寿重要原因之一。可见不偏嗜五味、肥甘厚腻之品,多清淡饮食是健康的途径。 吃粥治病 《调疾饮食辩》盛赞“粥”为“行气通肠,利水消胀”之第一物,还称其“养脾胃,生津液,利小便,消胀满,调中健脾,除烦止渴,利隔益气,推陈致新,万症皆宜”。医家十分认同粥疗的治病作用,认为粥与药配合,使粥的调养和药物的治疗结合,从而发挥双重作用。 诸多医学著作也有记载“粥”与“药”结合治病的粥方。如《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五痔下血不止,黄芪粥方”“治骨蒸烦热咳嗽,杏仁粥方”。《一见能医》曰:“老年气虚,产后血少,大便燥结者,麻仁粥治之。”从以上可见药粥适合治疗多种慢性病,而且对老人、小儿和产妇病等有重要养护作用。 病后调理 病后调理和预防复发是疾病康复重要环节。“粥”是病后康复的理想食品,在防复和巩固疗效上发挥重要作用。人体病后正气尚未恢复,脾胃虚弱,而余邪未尽,有机会因外邪或饮食等原因诱发复燃。同时病后大多需要吃药,一些药物性味偏盛有可能误伤胃气,或胃弱不能输布药物,因此吃粥发挥养脾胃、护胃气作用。再者,粥能助药,有利于发汗而病解。 《不居集》曰:“凡劳嗽发热,水肿喘急,宜淡食。”《症因脉治》言:“疮癣齿痛之人,不能淡薄滋味,必缠绵难愈也。”可见患病或病后也要注意清淡饮食,不然有食复的可能性,治疗不彻底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