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在“吃”这件事上花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挑剔”了: 从行业层面来看,食品饮料作为必需消费品,一直受消费者重视,具备一定程度的抗周期性。过去几年,人们在食饮上的开支逐年增长,且近三年的占比越来越高。 不过,影响消费的要素变了:相比之前,人们更理性谨慎,也更看重商品给自己带来的体验感和情绪价值。 “童年的味道”翻红 63.6%的人会为情怀买单 过去一年,不少“童年的味道”在社交媒体上翻红。 从小卖铺里1元一包的辣条、碎冰冰,到老字号糕点、大白兔奶糖……数据表明,63.6%的人会选择购买“童年的味道”,在熟悉的记忆中,人们不仅得到了味蕾上的满足,还能在精神上获得来自童年的疗愈。 当然,部分童年零食高糖高盐的属性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健康要求。基于这样的趋势和需求,经典品牌、老字号们通过产品焕新来寻找新的增长。比如软糖类的产品,保留原有Q弹口感的同时进行原料升级,降低糖分。还有一些沉寂已久的老品牌,在社交媒体上树立起了活泼有梗的人设,并根据当下流行(如户外潮)创造新的食用场景。 特色美食吸引人们眼球 “家乡的味道”话题阅读量超4.1亿 从上半年的淄博烧烤,到下半年的哈尔滨旅游带火的东北美食,一大批地方特色美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截至2023年11月,某平台“家乡的味道”“寻找风味小城”话题阅读量分别超过4.1亿、1.9亿。 对应地,一些品牌在产品或营销上打起“地域玩法”,并获得了新的增长。比如乐事薯片曾推出过一系列城市限定口味,包括驴肉火烧、深井烧鹅、临沂炒鸡、单县羊汤……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产品,不仅仅是“好吃”,还有情绪价值:地域之外的人,是好奇、新鲜感,当地人则是被产品激发出家乡自豪感。 人们对信息质量要求变高 48%的人选择真实的食用感受 过去,人们决定要不要购买一件商品的消费决策链路通常是:接收商品信息—评估价值和价格—做出判断。现如今,人们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变高。 从信息源来看,相比较KOL的权威,人们更相信来自大众用户的推荐;从内容来看,他们更容易被种草的内容:要么是真实的食用感受(48%),要么是硬核的分析(40%),如配料分析、产品测评(36%)。 调查显示,过去一年,一些平台上关于食饮的笔记和讨论量稳定增长,它显然成为人们了解、种草食饮产品的第一选择。 食品饮料是情绪价值的来源 91%的人会在有情绪时想吃喝 食品饮料不仅是生活刚需,还是人们获取情绪价值的来源。 数据显示,91%的受访者会在有情绪诉求时想吃/喝,已经超过了“在有功能诉求时想吃/喝”(82%)的比例。 但不同群体的情绪诉求场景不太一样,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更多是在社交场合,食品饮料能彰显品位和助兴,而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则更多是在独处、有压力的时候,希望能在吃吃喝喝中获得情绪疗愈。 不只是情绪疗愈,人们还更青睐能彰显自己品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食品饮料,尤其是高线级、年轻的消费者。 消费者更关注食品配料 51%消费者会了解产品成分对身体影响 出于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消费者比以往更加关注食品饮料的原料配方。 《报告》数据显示,有45%的消费者比上年购买了更多有健康功效的产品,51%的消费者会主动了解产品成分对于身体的作用与影响。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许多消费者会直接在一些平台上搜索配料表以及这些成分对身体的影响,并带起了更超前的食饮理念和新趋势,比如“有机零食”“农科院零食”“超级食物”等。从2023年5月到11月,某平台“配料表干净的”话题阅读量同比增长1423%,“清洁标签”阅读量同比增长523%,“有机零食”阅读量同比增长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