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不缺古镇。
但有个千年古镇很特别,是“中国江南古县城”的文化样板。 为什么能成样板?主要取决于古镇已经保留并可恢复与挖掘的大量“江南古县城”所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目前来看,这个古镇的文化价值依然被大大低估了。 慈城作为一个古县城,算得上保存完好。 从全城街巷的架构看,至今完好地保持着古代县城“一街一河双棋盘”的形貌特征,类似于古长安“井”字形的建筑格局。也因此,慈城被人称为“小长安”。穿越历史的烟尘,透过慈城如今的风貌,尚且能窥探到唐时街坊城区的模样。如此完整地呈现古代县城布局特色的,在整个江南地区已经很难找到,这也是慈城称为“中国江南古县城”样本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唐开元年间至解放初期,慈城有着1200余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能看到并且体现历史文脉的遗存达30余处:有表现古代政治文化的县署(县衙门);有显示传统主流文化与儒家精神的孔庙;有体现“八股取士”制与科举文化的校士馆(考棚);有承载古人对生活追求与仕途向往的侯门宦宅;还有环绕古镇与散落其间的古城河、古牌楼、古寺院、古民居、古商铺、古街坊…… 这些都是曾经“古县城”的“骨架”与“血肉”。 可以说慈城这座古镇,每一块飞瓦和石砖下都埋藏着久远的故事。这座千年古镇里,也走出了一个深厚的千年望族,被世人称为“一个家族半座城”。 一千多年来,慈城冯氏在慈城家园一直存在着个体或一家支脉的流动,近代也有许多人针对慈城冯氏近代的迁徙、创业,以及他们在故乡、异乡的生活情景整理成各种书稿资料。冯氏族人也参与了这些资料的整理,许多人通过口述,凝结成了一部慈城冯氏的百年家族史。这些史料记录,如今也成了百年慈城的珍贵记忆。 在《田野调查》中,慈城民间将晚清以后的慈城冯氏分为两大阵营。 一是以前新屋为代表的经商实业派,俗称有钱冯家,居地在县衙的西南面;一是以槐花树门头为代表的治学学术派,俗称没钱冯家,居地在县衙的东南面。这是慈城冯氏近代两大阵营。 其实综合冯氏后裔口述史,有钱冯家也有因抽鸦片走向衰败,而没钱冯家却能治学有余,收藏字画。因而民间约定俗成的划分并不尽符合实际,不过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不管有钱没钱,这两支众子姓在近当代的影响都较大。 慈城冯氏家族有一座惠宗祠,这座祠堂由季四公(17世)创设,季四公的14世孙冯映斋(31世)创设启承祠。 属于惠宗祠启承祠中的冯氏后人影响比较大的有三位:一是清代中叶的兄弟登科与父子登科,再创慈城冯氏逆境奋起、重振科场的辉煌;二是清康熙年间冯映斋创办的冯存仁堂,连传9世至1956年公私合营;三是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冯骥才(39世),成为慈城冯氏走向辉煌的代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