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墩,又名杉墩、珊墩、古称兰里。历史绵延1500余年,从农耕时代的村落,到商业兴盛的集镇,千百年来,人们在这块故土上劳作不辍,生生不息。一方水润一方土,传西溪、良渚文化之血脉,水网密布,绿茵如被,五业兴旺,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的美誉,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富饶之地。
三墩地名用字极具地方韵味,墩、斗(㘰)、荡、漾、港、湾、塘、坝、埭、桥、头、角、里、门、汇、洋、口等,带有浓浓的水乡印记。就以最具地理实体标志性的“墩”切入,三墩因文星墩、彩灯墩、水月湖墩三个高出水面的土墩而得名。 第一墩:文星墩 文星墩是三墩的第一墩,位于三墩的东面,处五里塘中段,是交通要冲所在。 民间传说“一龙化三墩”。三墩如一条龙,文星墩就像龙头,水面开阔,满月的时候,月亮映在水上,就像龙在戏珠。来自天目山的滚滚东流之水,在这里交汇、回流,再流入官塘河,经板桥入大运河,汇入太湖。 明代此地建有关帝庙、文昌阁,是三墩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两侧通往墩外的两座桥,左右也分别命名为文星桥、武星桥。宋代以后,文星墩为浙东、浙西各类山货、商品的交流集散地,在民国时达到鼎盛,是一块繁华热闹的风水宝地。 第二墩:灯彩墩 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菩萨的生日。自古以来,每年这一天,三墩的父老乡亲会在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庆祝节日。当时居住人口最密集的就是中间的墩,于是每逢节日,墩上张灯结彩,霞光烛天,喜气洋洋,连墩的周围都照耀得一片辉煌,因此命名为“灯彩墩”。 关于灯彩墩的名称,还有一个说法。相传明正统年间,三墩柴家坝兵部尚书柴车荣归故里,官船到三墩以后,就在墩上张灯结彩,放焰火七日七夜,鼓乐震天,引得周边民众竞相观看。后来这个墩被称为“灯彩墩”。 灯彩墩也是整个三墩镇的商业中心。墩的中间贯穿庙前街,东南均建有水阁,很多商业用房建有“美人靠”。咸丰年间各大商号都开在这里,一派繁荣,热闹非凡。 第三墩:水月湖墩 三墩中,相对清净的墩称为水月湖墩,又被称为水牛河墩,因为三墩耕作的水牛经常被主人牵着来这里歇息而得名。还有传说,从前朱泰和油坊及周边水作坊拉石碾拉磨盘靠水牛作动力。劳动结束后,水牛就在此处湖水中休息。当牛背浮出水面的时候,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土墩,当时人们就联想起水月湖墩就是像牛背形状,所以,又把水月湖墩叫水牛河墩。 水月湖墩位于灯彩墩的西面,四周皆水,唯聚贤桥与墩相连,穿越商会弄,进庙前街商业区。墩上草木扶疏,鲜花丛生。两株古樟树粗有十余丈,冠若华盖。每逢中秋、月半时,月印水中,水月争辉,相映成趣,令人神往。 水月湖墩上有一座尼姑庵,名叫水月庵,与卸紫桥隔河相望,每逢斋会节日,庵中就会梵音绕耳、钟鼓齐鸣,非常动听。墩中水月景,陆上水月庵,遥相呼应,静动相辅,妙趣横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