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下仁公路一路看芦苇,就是最美的1月 德清,距离杭州仅40多公里,约50分钟自驾车程。每天,都有60多趟高铁来回两地。杭德市域铁路,也就是接驳杭州地铁10号线,从仁和北站出发直达德清的线路,去年12月已经开始铺轨,预计2026年建成。 对杭州人来说,德清是一个避不开的旅游目的地。 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在德清县境内有大量遗存,据史书记载,下渚湖旁防风山是古防风国所在。 下渚湖被誉为“中国最美湿地”,有着天然形成的江南最大湿地风景区,在它旁边就是下跨塘至仁和公路,入选2023年度“浙江十大最美农村路”之一,当地人更愿意叫其下仁公路。 起于09省道下渚湖湿地风景区入口,经二都、四都、八字桥等村,跨东苕溪,终于余杭区仁和镇奉新路,全长16.112公里。 潘胜伟是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在街道里干了20多年,“如果让我介绍,它绝对是通往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道路,贯穿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南北,也是德清县中东部地区通往杭州的一条交通要道。” 1月的下仁公路,不是最美的时节,却也适合认真逛逛,沿途有很多好吃好玩的地方。 防风文化、湿地文化、烘豆茶文化、瓷文化、农耕文化、农渔文化、古桥文化等不下10种文化元素,一一体现在转角转弯等地方的小景小品里。 沿河村 客栈老板娘有个秘密基地 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 都来这里拍朱鹮 杭州出发,开车直奔下仁公路的第一站——沿河村,旁边就是下渚湖景区的入口处和停车场,非常好找。 这个季节在下渚湖,可以拍到被誉为鸟类中“大熊猫”的朱鹮正成对飞,因为它们即将进入发情期。想拍就到沿河村,当地村民共用下渚湖水系,属于“景中村”。 进入村子,弯弯曲曲的小路,散落水系旁的屋子,像是复杂的迷宫,小,却集中。 村子里,有三家民宿,鸟哨客栈的老板娘叶妙英很好客,带我们去村里最佳的观赏点看朱鹮。 8年前,叶大姐把自家房子改装了下,分出10多间客房,专供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鸟友来借宿拍照。 “我手机里有几十个鸟友群,好多广州、福建、山东的客人都来我这拍照。”两三百的住宿费,加上做些土菜,食材都是村里自家种的蔬菜和养的土鸡土鸭,特别受客人喜欢。 从鸟哨客栈出发,穿梭在田间小路,大概四五分钟就可以到达最佳观赏点。同行的还有上海来的张征,扛着各种器材,也是让叶大姐带路去拍朱鹮的。 “我来了8年,冬天来拍是第一次。国内除了陕西洋县,最好拍朱鹮的地方就是下渚湖。”张征说,这几年能拍到珍稀鸟类的几率越来越大,早上还在景区里拍到了琵琶鸭。 耳濡目染,叶大姐也成了朱鹮拍摄的“专家”,“下午是逆光,拍出来的角度更好看,这20多米的距离,带428镜头是最好拍的,不然容易出框;11月是拍摄朱鹮最漂亮的时候,羽毛最白,翅膀最红……” 在叶大姐的秘密基地,可以看到成群的白鹭在水面上休息,时不时地飞来几只朱鹮,可以说,随你怎么拍,旁边山头还有牛背鹭。 远远的,有一棵树,枝叶拱成了圆形,是朱鹮喜爱的“调情树”,常常能拍到两只互动性极好的朱鹮。 15年前,5对与大熊猫一样珍贵的朱鹮,从陕西千里迢迢来德清下渚湖湿地安了家。时至今日,德清的朱鹮种群数量达到761只,野外种群数量达到367只,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繁育朱鹮种源基地之一。 二都村 防风祠建于1700多年前的西晋 村里还有条200多米长的老街 从沿河村到二都村,大概5-8分钟车程,沿途会经过一片10亩大的花海,上半年是格桑花,下半年是波斯菊。 旁边还有些当地的农家乐餐馆,如果饿了,可以随机找一家吃吃,都是当地的口味。 下仁公路的中心位置就坐落在有5000年历史的防风古国。史载,当年大禹为表彰防风氏治水功绩,特将武康县的封山方圆百里地,立为“防风国”。 二都村,是一个你到了下仁一定要去的村子,可以好好了解防风文化,也是街道里的“明星村”。村里有个防风祠,建于距今1700多年前的西晋,里面供奉的就是治水英雄防风。 防风祠对面就是二都街,村里的老街,200米不到。但因为改造,老街不老,反而显得很洋气,各种图饰、花纹点缀,把农耕文化和渔文化藏于其中,随手一拍都很好看。当地人说,是专门请了美院的老师来设计规划过的。 每年农历八月廿五日,是防风氏祭典日,是全年最热闹的日子,比过年还热闹。在这天,老街上会有不下50个摊位有序摆开,农产品、小吃、手工艺品,什么都会有。 “有个卖烧饼的摊位,三五块的咸口烧饼,猪油梅干菜,好吃得很。”土生土长的1995年小伙张立辉现在是二都村村委委员,最爱的就是这个烧饼了。 除了集市,村子里还会从杭州邀请戏团来唱戏,戏台就在防风祠里头,连唱三天,主打越剧,还有祭祀舞龙等专属节目,“这是老底子传下来的,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二都街的尽头是一个码头,以前是景区码头之一。傍晚,就着夕阳和下渚湖的湖水,显得尤为静谧。 村口处,还有一座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寿昌桥。这个季节看,可能会略显荒凉,但是等到冬天下雪,会另有一番景象。 旁边就是通往杭州的高速公路,和这座石桥,仅仅隔了10多米,一动一静,仿佛是现在和过去的对话。 和睦村 吃一碗随心所欲面 尝尝这里的青虾多鲜美 二都村到和睦村近10分钟车程,附近有近2公里的银杏路。 这一路沿水的路段,时不时还能看到当地的应季花种——芦花,白色芦花虽不艳丽,却显得十分优雅。 “春天是野花,夏天红鸢尾,像现在秋冬,沿途可以看到芦花,四季看花,这是我们第一个目标。”潘胜伟说,他们根据周边自然环境、地形特征、人文景观,选择不同的匹配植物种植,“没有仔细数过,但100多种肯定有”。 在和睦村,要推荐一碗到了必吃的网红面——随心所欲面。 “随心所欲”的说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就是有各种各样的食材,你爱加啥就加啥;二就是不标价格,吃多少老板娘说了算,纯看心情。当然,不宰客,价格实在。 村口两家店,一家叫殿霞小吃店,一家叫阿永餐饮店,都做随心所欲面。门口看着不显眼,进去就很接地气,猪肝、鸭头、肉圆、鸭掌30多种配菜一桌子铺开。 “河虾加汪丁鱼,搭配上筋道的面条,就这么吃,绝配。”和睦村支部委员、村副主任周勇钢说,“阿永家的荤菜可能比殿霞家的少些,是村里第一家网红面,殿霞这边老板娘动作麻利些,可以缩短等待时间,两家都好吃,生意也都爆好。” 在殿霞小吃店,除了河虾加汪丁鱼,我忍不住又加了猪肝、腰花、肚子等七八个品种,整体下来,50块钱。 同行师傅说,这边吃到的汪丁鱼就是好吃,新鲜,连面都变得不一样了。 “那是,毕竟是下渚湖水系养殖的。”老板推荐当家面条——青虾面。当地说的青虾,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河虾,杭州市场上的河虾70%-80%都来自德清。 就和睦村来说,现在仍有20%的村民在养青虾。徐连根是和睦村的村干部,养了20多年青虾,有30亩鱼塘。 对于虾农而言,每天的日常就是傍晚4点多去村附近的青虾交易市场卖虾,凌晨1点多去池塘看虾,隔日早上来面店里吃碗面,喝杯酒,聊聊前一天的生意经,卖了多少虾,卖给了哪里的人。 和睦村的村口就是青虾市场,在下渚湖街道,除了青虾,还有罗氏沼虾、龙虾,并称“三只虾”,是本地人自豪的产业。 上杨村 最有文化的风水宝村 还有地道的烘豆茶 继续出发,开个10来分钟,就可以到达这条公路的尾端,当地称“杨坟”,路的两侧是两个村,上为上杨村,下为下杨村。过去一点点,就是康介山村,和杭州的良渚、仁和地段,就隔了一条河。 发源于天目山的南、北、中三路水系在余杭瓶窑合流为东苕溪,流至德清三合康介山,折而向北,左岸连绵的峰岭自古统称为禺山,山间有禺溪横贯西东汇入苕溪,散布于溪涧两侧的村落就是杨坟。 杨坟村的得名与南宋名将杨存中有关。杨家与禺山渊源匪浅,杨存中最早为父在禺山的翔凤山建了衣冠冢。其子杨偰后来也葬于禺山的黄山,杨氏三代择墓于此。 杨坟村所倚靠的禺山在中国古代很出名。这“禺”字一用就是3600多年,现在杨坟人还把村后的小山叫做禺山,把发源于梅堂坞横穿村庄的溪涧叫做禺溪,上杨村与下杨村之间的南宋石梁桥叫做禺桥。 王方明是上杨村的村书记,对自家村里的这些故事,更是娓娓道来。 “除了杨存中,对村子来说,还有一个名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大夫计然,他在这修炼,故名计筹山。” 杨坟一带,早期计姓人家甚多,据说都是计昭后裔。 计筹山上有几十丈高的悬崖峭壁,人们称它为白云洞。南宋初叶,词人姜夔于此结庐隐居,号白石道人,他在《鹧鸪天》词序中说:“明年,平甫初度,欲治舟往封禺松竹间……” 计筹山最热闹的年代是元朝,这里成了大宋遗民的洞天福地。赵孟頫曾在计筹山挥毫刻石:“吴兴武康计筹山,越大夫计然隐此成道。后千年,葛仙翁炼丹在此。又千年,当涂杜君道坚,来登白石崖。二仙游侠,为四大域中建万古福地。” 计筹山的繁盛热闹,一直延续到明初,刘伯温在《送岳季坚入计筹山》中吟咏道:“阳羡先生故将孤,拂衣高蹈入玄门。……浮云富贵非吾愿,此意陶公可与论。” 所以,来上杨村,就是一次寻古之旅。 你至少可以看到9座具有鲜明宋元风格的古石桥,升玄观、资福寺遗址犹存。“乌木桥水库那有条求学古道,上头就是太素宫道观,适合求学。”王书记笑着说,沿途还能看到龙虎碑、神龟石等遗迹,上下两个小时,走走还是很不错的。 村里还在修复另一条线路,主要就是围绕子昂碑、太师坟、白云洞等遗迹。 这里要说说升玄观,明代《武康县志》记载:“升元观,在县东南三十五里禺山麓,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和王杨存中建,高宗赐御书额。” 王书记说,现在也正在修复阶段,计划今年10月对外。 升玄观往前,就可以看到村里2020年引进的旅游项目天际森谷山野度假区。跑马场、高空俯冲、空中缆车……主打的就是户外体验项目。 上杨村通过村庄建设成果及资源入股该项目4000万元,每户村民认购一股2万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至少200万元,预计村民每股利息分红不少于10%。” 来村里,还有必喝的一道茶:烘豆茶。 “烘豆茶,德清各个地方都有,就属我们下渚湖的最正宗,而在下渚湖,又属我们上杨这附近的用料最考究。有烘豆、橙皮、胡萝卜、芝麻、花生、笋干、茶叶等七种原料。”村干部农肖艳说,老底子延续下来的喝烘豆茶习俗,如今慢慢成了待客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