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首页 气象 必读 水电 交通 饮食 游玩 居家 职场 影视 时尚
您当前的位置: 杭州网首页 > 今日生活 > 今日展览
+今日生活首页
 
 
三星堆和良渚文明有联系?有!还挺多
2021-09-23 09:44:26 杭州网


图片请勿转载

三星堆遗址的最新发现与考古历程

就算在公元前几千年,就算一个在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尾,人类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从来没有停止过。

今年3月以来,三星堆遗址6个祭祀坑持续上新,引燃了全民考古的热情。青铜神树、青铜神坛、数百件象牙出土文物,可是在资深三星堆考古人冉宏林眼中,一件小小的跪坐人像,让他推崇备至。

不久前,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三星堆发掘现场负责人冉宏林来到杭州,向读者分享了三星堆遗址发掘过程中的故事,并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方向明开展对谈,初探两种文明的有趣关联。

发掘的6个坑惊喜连连

对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已经持续很久,最近出土的6个坑中,每个坑都有不同的惊喜。在6个坑中,4号坑明星文物并不算多,却让冉宏林最意外。“有一尊扭头跪坐人像,整个造型优美,双手半合十。细部特征尤其值得称道。仔细看,你可以发现手关节特意做出了凹陷的效果,双腿的脚趾则是呈现出抓地的状态。”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文化艺术成就极高,令人震撼。但这件小小的人像与这些威严的青铜器不同的是,它很写实。“中国人的文化向来注重写意,但这件小小的人像,制作者想表达躯干的一些细节,这说明在中国文化中,也有写实文化的存在,这件器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冉宏林津津乐道,这样的人像发现了三个,它是一件器物中的其中一部分,人像都用头发在脑袋上盘了一圈,形成了一种怒发冲冠的形象,其实这个头发是三个人像和这件器物连接在一起的“工具”,工匠们做了特别艺术的处理。

4号坑被冉宏林和他的同事称作为宝藏坑,因为里面发现了400多件文物,现在已经清理了120根象牙,而且下面还有大量的铜器等着被继续发现。5号坑出土了很多金器、玉器,还有象牙雕塑。3月份公布发掘的金面具,虽然只找到了一半,但就这一半,重量也超过了250克,如果是完整的一件,整个重量就要超过500克,这是出土的最重金器了。

两地出土的玉琮在不同中蕴藏着共性

虽然三星堆离良渚很远,但是现场的两位考古学家,觉得它们冥冥之中有着很多联系。

三星堆中,青铜神树很多。神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义重大。在《山海经》《淮南子》等书籍中都有提到神树,就算我们现在的摇钱树,背后也有着神树的影子。“神树在中国的神话体系和祭祀体系中,是人和神沟通的重要媒介。”

三星堆出土的玉琮,上面刻画了神树。 “整个玉琮本身,和良渚出土的玉琮在形式特征和纹饰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冉宏林说。但玉琮其中两面刻画的神树纹,是链接二者的关键。

方向明认为,玉琮是良渚与三星堆之间最好的联系纽带。三星堆新出土的玉琮上,刻画了两颗神树。良渚文化中不仅有神树纹,还是比较复杂的神树纹。良渚的玉琮都秉持着上大下小的观念,外面有意设计成弧凸面。现在所看到、所发现的三星堆出土物,都可以在神树和神像上找到它的位置,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宇宙树,与良渚的分层式玉琮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暗合了古人的宇宙观和生死观。

三星堆玉琮与良渚玉琮在不同中蕴藏着共性。三星堆出土的玉琮多数是没有纹饰的,整体方正,少数存在分节特征。而良渚玉琮多是分节的玉琮。因此,在对话中双方认为,良渚文明对三星堆文明的影响,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为直接影响,另一种为间接影响,即良渚玉琮经过若干变化后,再流传到三星堆文明代表的古蜀地区,进而影响该地区的器物形制。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边晓丹 陈栋  编辑:钟一鸣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