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与中国美术学院近千名师生,浩浩荡荡,沿着不同路线,重走了“浙东唐诗之路”。 他们的年龄从40后至00后,跨越老中青三代人,总行程数千公里。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一路的万千感慨,最终凝结成了一场盛大的唐诗之路艺术展。 一年后,更多的中国美院师生加入这个队伍,再次赴“浙东唐诗之路”采风,并调研了钱塘江诗路、大运河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等其余三条诗路文化带。 于是,就有了这场升级版的展览。3月6日,由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青山行不尽2——唐诗之路艺术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 “唐诗之路”起点就在杭州 “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其实就在杭州。“浙东唐诗之路”自钱塘江畔的西陵渡(今杭州滨江区西兴)开始,沿浙东运河,至绍兴,经曹娥江,南溯剡溪,过嵊州,到新昌,南行至天姥山,最终到达天台山;其支脉向东经四明山延伸至宁波以至海上,西南向诸暨、金华。 1991年,绍兴新昌县的唐诗研究者竺岳兵先生正式提出“唐诗之路”的概念,1993年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定名,迄今考证出唐代461名诗人,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全唐诗》有载的1500余首诗歌。既有贺知章、皎然、寒山子、罗隐、方干等唐代本地诗人,也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等来此游历寓居的诗人。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唐诗之路?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说:唐诗抵达了那个时代的一切情感,抒写出中国人的无穷怀抱,是中国人诗性心灵的发生现场,在这个现场,我们可以遥想千年前诗人们的行迹与情致,通过这个现场感受我们与古人心意相和,声息相通,在诗意生发中,成就吾人与世界的一番兴会。 一起写唐诗、画唐诗、念唐诗 中国美院将会把“唐诗之路”确立为长期学术项目,继续研究、弘扬诗路文化。一条这样意义深远的唐诗之路,今人要如何通过艺术手法来诠释? 当你进入浙江展览馆的三大展厅,就会发现,这并非一场传统的、静态的诗书画展览。 “青山行不尽2——唐诗之路艺术展”以唐诗之路作为空间线索,通过充分运用装置、影像、数字化展演等新媒体手段,联合国画、油画、书法、版画、雕塑等表现方式,特设数字化展演等,用跨媒介的方式书写“唐诗之路”。 除了中国美院师生及艺术圈内人士参与,展览同时邀请社会大众一起加入。中国美院特别联合都市快报·橙柿互动,推出“我在唐诗之路读唐诗”征集活动。活动不设年龄和职业门槛,分为念、写、画三种形式。 念唐诗:参与者可选读一段唐诗之路上的唐诗,并录制成小视频上传。 写唐诗:可以用书法(不限书体)写一首唐诗之路上的唐诗,并以图文形式上传。 画唐诗:除了写和念之外,当然也可以用绘画形式来描绘某一首唐诗里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