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青海道,消失的吐谷浑王国 吐谷浑时期棺板画
知道吗?除了河西走廊主干道,丝绸之路还有一条神秘的“青海道”。这条通道途经青藏高原,位于祁连山以南的青海地区,呈网络状分布,路途崎岖坎坷。
7月8日,玉皇山脚下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西海长云:6-8世纪丝绸之路青海道”特展正式亮相。这场展览是“2022丝绸之路周”的重磅主题展之一,100余件/套展品,有80多件/套来自青海。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说,通过这个展览,你可以了解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真实青海道。 展览免费开放参观,展至8月25日结束。 镶松石金覆面
见证历史上的吐谷浑王国 “青海道”的名字,古已有之。唐代诗人李贺的《塞下曲》就有“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这样的句子,这表明在唐代,“青海道”已经成为诗歌中代表交通要道的一个文化符号。 在大多数历史时期,青海道一直是作为丝绸之路的辅道存在的,但它有过一个高光时刻,即“吐谷浑时期”。 这个听起来陌生,念上去又拗口的吐谷浑,曾是青海道繁华的缔造者。1700多年前,辽东慕容鲜卑族有一位名为吐谷浑的首领,因兄弟内讧,便率领部族向西进发,远涉千里来到青海草原,建立吐谷浑国。强盛时,吐谷浑国拥有东西四千里、南北两千里国土面积,完全控制了青海地区,为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开拓和经营,以及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吐谷浑王国存世350多年。这次展览,主要以吐谷浑古国的历史、文化、生活、艺术为切入点,分四大单元介绍,包括吐谷浑部族西来建国及其兴盛和衰亡的整个过程,以及吐谷浑人衣食住行等的生活方式等,以此还原当时青海一地的物质文化水平。 吐谷浑国吸取汉地文化精髓,对丝绸尤为偏好。赵丰馆长说,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展览,除了大量保存较好的珍贵丝绸,可以欣赏它们的纹饰、构图,还能看到一大批重量级器物,金银器、玛瑙,还有丝织品。它们都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留给后世的丰富遗产,从珍贵文物上感受人类文明交流的成果。
人身鱼尾金饰片
还原传说中的“九层妖塔”
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展示了青海考古四十年的重点研究成果,包括考古发掘、墓葬形制和保护研究的过程。 “以往的展览展的都是出土文物,但这个展厅,我们采用了大量学术还原手段,如风俗画卷还原、生活场景还原、墓室结构还原等,可以说是第一个聚焦海西吐蕃考古的展览。”赵丰介绍。 青海考古四十年,有过几次重大发现。一个是热水一号墓,一个是2018血渭一号墓,还有一个是乌兰泉沟一号,都曾轰动全国考古界。 热水一号墓发现于1982年5月,因其封土堆高大雄伟,被当地人称为“九层妖楼”,也就是盗墓小说《鬼吹灯》里“九层妖塔”的原型。 经过对墓葬年代的勘定,再根据敦煌发现的古藏文文书《大事纪年》以及《吐谷浑(阿柴)纪年残卷》推测,热水一号墓的墓主很有可能是吐蕃征服吐谷浑后册封的首位吐谷浑王坌达延墀松,他于689年娶吐蕃公主墀邦为妻,约于689-706年间去世。他和墀邦公主的儿子坌达延赞松,在706年之前又被吐蕃封为莫贺吐谷浑可汗。 另一座2018血渭一号墓,距离热水一号墓仅400多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建华认为,这座墓的主人应该是吐蕃墀邦公主之子莫贺吐浑可汗。 展厅还还原了乌兰泉沟一号大墓考古现场,这是近年来青藏高原吐蕃时期考古重大发现,曾入选2019年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个墓葬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专门独设了一个隐秘的暗格,这种暗格在世界考古学史上都极为罕见,出土的龙凤狮纹鎏金王冠就被以供奉的姿态安置其中,王冠的发现,也暗示该墓主人可能属于吐蕃时期青海地区的王室成员。 除此之外,展览中还有吐谷浑时期棺板画、8世纪中叶唐代的玛瑙十二曲长杯等重要展品值得一看。 2022丝绸之路周 “2022丝绸之路周”于2022年7月8日至7月14日举办。本次活动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特邀青海省作为主宾省、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主宾国,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物局、浙江省外事办公室、乌兹别克斯坦驻沪总领馆承办,中国丝绸博物馆和青海省博物馆执行承办。“2022丝绸之路周”主题为“民族融合,共同繁荣”,分别邀请青海省和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主宾省和主宾国,深入挖掘青海特有的丝路文化资源,充分展示乌兹别克斯坦丝路特色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