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文化中心正式开放后,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全新亮相。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是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座场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地下两层,地上八层,共有15个展厅,开馆当天一口气推出了13场展览。 13场展览同时亮相 包括一个重磅通史类大展《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用考古成果和文物构建浙江宏大的历史,突出浙江历史的高光亮点。 学术类的常设展览《江南秘色——浙江古代青瓷陈列》《保境安民话钱镠——浙江名人专题系列陈列》《向东是大海——浙江海洋文化陈列》《宋·韵》《千秋一脉——浙江书画志》。 互动性较强的人文类展览《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沉浸式数字展》《太古之音——古琴与中国人的音韵世界》《山水之间——〈富春山居图〉人文数字陈列》《桑梓漆缘——曹其镛夫妇捐赠古代漆器展》《伊人红妆——宁绍平原的传统婚俗与嫁妆》《浙江人文探索体验馆》等。
像电影院选片一样 自由选择喜欢的展览看 十几个展厅同时开启,体量庞大。如何选择?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说,“就像是在电影院选片一样,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可以自由选择展览。”针对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特殊群体等不同观众的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及参观体验,为公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菜单式”展览。 比如《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任何人到浙江,想要了解浙江,应该先来看这个展览。”一万年的上山,稻作起源;五千年的良渚,文明璀璨;两千年古越,精耕勤战;一千年两宋,东南乐土;一百年红船,开天辟地…… 再比如《山水之间——〈富春山居图〉人文数字陈列》,《富春山居图》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过去一直藏在库房里,鲜少有机会对外展示,这次的展览将整幅画做了一次深度解读,“一张画就是一个展,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展示”,陈水华说,每年将确保有一个月左右时间,拿出真迹到展厅里向观众展示。
让普通人爱上博物馆 “博物馆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多人把逛博物馆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愿意走进博物馆,去了解历史和文化。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博物馆有许多展品与观众之间,通常都有一道“看不懂”的鸿沟。 如何让观众看得懂?浙博之江馆区针对每一个展览的展陈,做出了极大的改变。比如《浙江一万年》展览中,大小不一样的文字浮雕,记录了一万年里浙江的大事,就像是给你画好了重点,甚至都不需要提前做功课,只需要跟着导览动线走完全程,“浙江一万年”的浙江元素、中国表达、国际视野就了然于胸了。 陈水华说:“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都将致力打造全国观展体验最好的博物馆。”除了新招聘了一批讲解员,在布展中,就用尽可能详细的说明文字来介绍每一件展品。在陈水华看来,每一位走进之江新馆的观众都可以在这里产生获得感。“如果观众进了博物馆看不明白,博物馆是有一定责任的,没有铺设好台阶,博物馆应该满足所有观众的需求。” 零门槛、多台阶,为观众提供差异化的解读和说明,让普通人爱上博物馆。 这种人性化的温暖细节还体现在博物馆内一些展标文字的翻译上。因为是国际化导览体系,说明文字是中英双语的,“除了翻译专业化外,还要母语化,不能是深奥的学术翻译,要让外国朋友能看得懂,觉得亲切”。 “黑科技”打造全方位观展体验 公众走进博物馆,最大的吸引力一定是展览本身,一个好的观展体验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次,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运用了一种“黑科技”——低反光玻璃。展示性比普通玻璃要更好,拼缝少了,展示空间也更通透,看起来视觉效果就像是没有玻璃阻隔一样。陈水华介绍,这次全部展厅都运用到了这种低反光玻璃,观众与文物的距离变得更近了。 除此之外,还增加了大量数字化、互动性的功能区体验,比如地下一层展厅的《浙江人文探索体验馆》就特别适合青少年观众,浙博十大镇馆之宝在这里汇聚一堂,让文物活起来,使国宝触手可及。观众发挥奇思妙想,可以跟随通关手册的指引,开启妙趣横生的探索之旅。 还有二楼展厅的《丽人行—— 中国古代女性图像沉浸式数字展》,可以通过裸眼3D、动态捕捉等交互方式,向观众呈现自先秦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女性的生命群像。 学术展览引领,“黑科技”加持之外,在公共服务方面,浙博之江馆区还贴心地给观众设置了许多休息区域,另外还包括了餐饮区、咖啡吧、茶室、博物馆商店、书店、母婴室、存包处等区域。 免预约 60岁(含)以上老年人刷身份证可直接参观 为进一步方便观众参观,特别是考虑到老年观众线上预约存在诸多困难,浙江省博物馆及时调整参观政策,推出老年观众便民服务举措。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孤山馆区自即日起,60岁(含)以上观众无需预约,可直接在门口闸机处刷身份证入馆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