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首页 气象 必读 水电 交通 饮食 游玩 居家 职场 影视 时尚
您当前的位置: 杭州网首页 > 今日生活 > 今日展览
+今日生活首页
 
 
潘天寿纪念馆:带你读懂吴永良的人物画
2023-10-15 09:19:24 杭州网

10月12日,“风清骨峻——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开幕。本次展览是潘天寿纪念馆“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的第五回展览。

走进展厅,最先看到的是吴永良在美院求学的点点滴滴:课堂上作的笔记、下乡写生的风景速写稿、临摹古代名家的习作、极具年代感的合影照片……每一件展品都生动地还原了吴永良的求学之路和笔墨探索。

1957年,青年吴永良推开了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的大门,此后几年的艺术实践,滋养了他作为画家的一生。在那个年代,“浙派人物画”第一代画家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时代课题中——探索传统中国画在新时期创新之路。这一时期,在美院学习的吴永良,正好跟随第一代画家们进行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逐渐成长为第二代“浙派人物画”的代表画家。对于吴永良来说,能够直接得到潘天寿、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先生的“正传”,实在是人生中最大的幸运。浙派名师的教学与笔墨功夫让吴永良感叹不已,他们对学生真诚的情意和关切,一直让吴永良铭记于心,深受感动。这对他的艺术风貌以及人生性格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他不断强调笔墨人格不可分的重要原因。

当吴永良接过前辈名师的接力棒时,他开始探索并率先尝试以“意笔线描”为表现形式的绘画面貌,对中国人物画专业基础训练来说,这种探索与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可以说,“意笔线描”综合了素描造型的准确性和中国画笔墨的审美观,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人物画的教学和创作。作为“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画家,吴永良先生一生都在探索和思考中国人物画笔墨的特质以及传统人物画在当代传承创新的路径。刚健的风骨是其艺术创作的一大核心,此次展览取“风清骨峻”四字为题,展现了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之道、开拓创新之道,亦强调了吴永良先生自身艺品与人品相得益彰的特点。

求学点滴、笔墨道境、以线立骨、笔墨拓展,展览的四个部分完整地呈现了吴永良先生的艺术追求,通过他的个人视角一窥浙派人物画的时代历程,感受他在探索“意笔线描”道路上的良苦用心,亦可见他在指墨、色彩上的绝妙拓展。

此次展览还有两大亮点:一是笔墨变革,呈现转型背后的心路。尚未公开的吴永良先生精彩的速写以及手稿,将在展览中首次面世,全方面展现现代中国人物画转型背景下的笔墨探索和笔墨精神。二是笔墨启示,追寻先生们的画影。吴永良先生自始至终都牢记着美院的老先生们,对老先生们的感激之情、崇敬之心最终也融入笔墨之中,一幅幅老先生们的画像,是吴永良先生对他们的纪念方式,更是其道境的追寻方向。

展览将持续至11月12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夏琳 实习生 刘宬佑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21]1187-055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