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海关系统对219名违规旅客进行了“三年内不得购买海南离岛免税商品”的处罚。据介绍,这些受到处罚的旅客中,有191人是销售免税品牟利的代购人员。 海关的这一处罚相当精准,命中了代购人员的痛点,对其余抱有此类想法的人,也是一个明确的提醒,不能打免税品的歪主意。 今年下半年以来,海南的离岛免税购物持续升温。从7月份开始,旅客在海南的免税购物额度提高到每年10万元,免税商品的种类也有所增加。再加上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很多人无法出境,大众对免税购物的热情有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对海南消费的刺激作用十分明显。 离岛免税,让部分代购人员看到了“商机”,但是,这样的“商机”违规了。离岛免税政策是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通过免除关税等税收,降低商品价格,让利给消费者,吸引消费者到海南旅游购物,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更高的层面看,免税政策可以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效率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海南自贸港的建设。离岛免税政策,绝不是让代购来赚差价,否则就让这么一项优惠政策变了味、走了样。 对于离岛免税,有关部门一直有着明确的监管。7月6日,海关总署发布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监管办法》,根据这一规定,以牟利为目的为他人购买免税品或将所购免税品在国内市场再次销售的,将由海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自海关作出处理决定之日起,3年内不得享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可见,海关此次处罚191名代购人员,非常及时迅速,也释放了清新的信号:不让代购人员钻离岛免税的空子。 阻止代购人员借免税政策牟利,监管措施需要更精准,同时也要避免误伤替亲戚朋友购买商品的旅客。从海关发布的监管办法看,认定违规代购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以牟利为目的”。也就是说,旅客替亲戚朋友购买免税品是完全符合规定的,但借机牟利则不行。代购人员对免税品进行二次出售,往往具有分散性、隐蔽性等特点,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将正常的帮人购物和专业代购区别开来。对此,海关等部门还需要完善信息化监管系统,通过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识别违规代购行为,真正让离岛免税政策惠及广大旅客。 离岛免税,既要“放得开”,更要“管得住”。椰风轻拂的海岛,不应成为代购者的“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