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在短视频平台上关注了几个做测评实验的账号,里面的内容是帮大家鉴定网红商品的真实情况,也就是帮大家对比“卖家秀”和“买家秀”,如果遇到落差太大的,可以帮网友“避坑”、省钱。 在网上买一些奇奇怪怪的无用商品,可能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网购经历。就连笔者这样极少在网上购物的人,也未能幸免地入过几次坑。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种“迷你千斤顶”,可以轻松把家具升高,让你方便地清理到家具下面的脏东西。看完视频就大呼这正是我想要的东西,赶紧下单,送到后却发现根本不像视频里那么好用,几乎派不上用场。我老婆就更别提了,隔三差五就会买回一些另类“神器”,比如给孩子买了一个专门用来吃玉米的叉子,插在玉米两头,这样拿在手里就不会把手弄脏了。我看到这件“神器”后的第一反应是,那两根钢针看着太危险了,一不小心就会伤到孩子,所以只用了一次就赶紧扔了。至于万能抹布、拖把这些,她更是买了不计其数,大多数都不好用,最后不是闲置,就是扔了。 这些商品,价格本身倒不贵,用一两次发现不好使,扔了也就算了,大家最多只是一笑了之,很少有人会找商家退货维权。可是如果把这些年买过的“神器”全部收集起来算一算,花的钱可能也不少了。 网红“神器”不属于刚需,一般不会有人去主动搜索它们,有些商品我们甚至连名字都叫不出来。它们之所以能进入我们的视野,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自媒体的宣传营销。很多商品看着确实挺有意思的,能够关注到我们生活中一些边边角角的、连自己都没有想到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供给侧”的主动创意,增添了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但是过度营销、夸大宣传甚至虚假宣传,这就触及到市场的红线了。有些“神器”乍一看是创新,但实际上是一种“伪创新”,不仅不实用,而且制造了很多垃圾,浪费了资源。 自媒体做的测评实验,固然可以帮我们辨别一些夸大宣传或虚假宣传,但这些做测评的账号,本身其实也参与了商品的营销,比如你只要看到这些账号在视频中挂出了购买链接,就可以猜到测评的结果往往是“值得推荐”。要让大家真正避坑,还是需要平台和管理部门出手,探索更为有效的监管手段,不仅要帮大家省钱,还要把那些真正好用的“创意”发掘出来,让大家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