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娃娃梳妆打扮、过生日,带它外出游玩、社交……前段时间,网络社交平台一则“海底捞是不是歧视带棉花娃娃的人”的帖子引发热议,也让这一新潮玩从小众走入大众视野。据三湘都市报报道,近日,记者走访了长沙多家商业综合体内的潮玩店发现,棉花娃娃种类繁多,还有不同的成套娃衣和配饰售卖,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什么是棉花娃娃?为什么会有人在一个娃娃身上赋予诸多仪式感?其实,精心“养娃”的背后,年轻人迷恋的是娃娃带来的陪伴感和情感慰藉。 区别于传统的毛绒玩具大多以动物为原型,棉花娃娃的制作更加拟人化和个性化。娃娃的形态大多以消费者喜爱的原型人物定制而成,与其衍生的产品,还有各种精美的娃衣和配饰,价格也不平价。但沉溺“养娃”的年轻人,不仅会精心给自己的娃娃梳妆打扮,认真给它们打造各种娃屋等居家生活场景,还会和娃娃一起外出游玩,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交流自己的“养娃”心得。从这些行为来看,“养娃”爱好者是把娃娃看作自己的家人朋友来对待,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年轻人被各种压力裹挟着前进,他们的精神世界需要充实的情感寄托。这些娃娃看似在被年轻人精心照顾,实际上也为他们也提供了一种陪伴,缓解了他们的焦虑。具有高颜值和情感意义的娃娃,被赋予了一种慰藉,通过这种定制化的疗愈方式,年轻人归属与爱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养娃”爱好者在娃娃身上赋予了各种仪式感,建立起了其两者间的情感联结,营造了沉浸式的体验。其中,棉花娃娃充当着一种“心理安慰剂”的效果,让年轻人充满乐趣的同时治愈身心。 随着粉丝文化的盛行,棉花娃娃作为周边文化产品,其消费生态已经更向潮玩靠拢,年轻群体的市场需求也在进一步提高。情绪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些“上头”的年轻人正孕育出千万级的疗愈市场。当这些疗愈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时,社会也应关注到人们的情绪输出,看到人们在生活之外的精神世界的渴求。然而,目前棉花娃娃市场由于监管不到位,还存在各种乱象行为,尤其是部分棉花娃娃的产品定价相对偏高,消费者不仅容易被商家的噱头诱导过度消费,还可能上当受骗。 一言以蔽之,年轻人喜爱娃娃、热衷“养娃”这无妨,但需理性认识这种情感联结,理性消费。就像小时候我们喜欢玩娃娃、过家家,年轻人在照顾“娃”的时候,让自己的灵魂短暂找到了歇息的归宿,但也不是长久之计,过度沉溺其中,反而可能混淆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区别。毕竟,情感的陪伴还是需要双向奔赴的,年轻人还是可以追求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羁绊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