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考生就会面临选专业的问题,而这个选择,也会对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很多人会选择时下听起来时髦的专业,比如生物科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等,那么这样的选择正确吗? 经济学有个被称为“时滞”的概念,它是指从决策开始到产生结果都有一个时间过程。例如“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或全部的效果的时间间隔。在选择专业时同样存在一个“时滞”,当我们做出选择某个专业的决策后,等毕业后到了就业市场通常需要四年甚至更长的时候,这么长的时间里,整个市场会发生很大变化,你当初认为热门的专业很可能变成了严重饱和的专业。这种现象很常见,昔日炙手可热的专业,例如市场营销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等等,如今都产生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因此我们在选专业时,要有长远的眼光,而不是跟随大流。 其次,我们还要有“比较优势”的观念。比较优势是指个人、团体或国家由先天的禀赋或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相对优势。例如你是一个很有演说才能的人,你就尽可能选择管理或营销专业。所以,你首先要了解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自己的爱好是什么?擅长做哪方面的事情?这样才能将你后天所学和先天禀赋相结合,更有可能在你所学领域有所成就。 还有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发展,很多工作会被淘汰,例如普通银行职员、电话营销员、广告文案等等一大批工作,那么哪些专业受到的影响最小?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在《表演艺术:一种经济学困境》一书中,首次描述了表演艺术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与现代工业的高效率相比,表演艺术在“技术方面”进步缓慢。 打个比方:两百多年前的莫扎特创作的经典音乐,如“单簧管协奏曲”(K. 622)中的慢板乐章,那个时代演奏需要8分钟左右,两百多年之后的今天,演奏也大致需要这个时间,而且我们可以肯定,再过两百年这一曲目的演奏时间也大致相同。同样,对于莫扎特创作的众多弦乐四重奏而言,两百多年前需要4个人来演奏的曲子,今天同样需要4个人才能完成。 由此可见,过去几百年音乐家在演绎莫扎特音乐时的“生产过程”几乎未曾改变过,“生产效率”也难以提高。 表演艺术领域中的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鲍莫尔成本病”。如今这一概念已被用来泛指那些机器很难引入,需要较多人类实践创作的领域,除了演艺领域以外,在教育、医疗、部分服务行业、传统手工业中都存在“鲍莫尔成本病”的现象。 因此,演奏家、医生、教师、健身教练、手工匠人等这些职业也是不容易被机器替代,无论科技怎么发达,我们去听演唱会,希望听到的肯定是人的演奏,同样,我们坐在教室里,也希望得到老师的教导,而不是机器。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该选择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还是个人内心喜欢的工作?这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然而有一点你必须了解,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后悔理论”,更高的收入只会带来短暂的幸福感,你很快对这种收入习以为常,而当初想做却没做的事情(例如你当年喜欢的是古生物研究,最后成为了会计),却会让你终生耿耿于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