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苏德超谈当下年轻人困境时说,很多人从小学、中学就用尽了全力,进入社会后想为自己而活,所以“年轻人不愿意加班”“年轻人不加班是社会的进步”,引发网友共鸣。当听取到打工人“不愿加班”的心声时,更应看到他们在内卷与功绩社会下的无奈。 繁忙的工作和披上“弹性工作”外壳实际无休止的加班文化,让现在的年轻人疲惫不堪。不少年轻人吐槽“下班了也得紧盯微信”“大厂的996制度”,加之行业内卷,也有部分被“驯化”的年轻人“自愿加班”。伴随而来的,不是员工过度劳累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就是赶工下的“摸鱼”现象,这些都无益于个体与组织长远的发展。 随着近代化生产而来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认为自己是效率机器上的螺丝钉,他们在快节奏下迷失、焦虑、无奈、挣扎。无论是规范性的加班,还是员工自发的“情感性”加班,日常超时工作都不应被提倡。一天的时刻是有限的,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断地加班,挤压年轻人生活的时间,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超时工作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看到“加班文化”背后,一个现代社会的症结。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说,现在的社会已转变为“功绩社会”。功绩社会的症状是倦怠,功绩社会只有一个目标,即以统计数字表现出来的各种绩效指标。在功绩社会之下,为了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获胜,功绩主体不断地学习和加班,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加班对于个人而言,相对牺牲个人生活和品质,才可以换取大量金钱、工作经验,得以在这个内卷的时代生活。 如今的社会,无疑是一个高度竞争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可能实现自我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固然是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但社会进步并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必须是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 而且最后要落实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同时,生产力也绝不是单纯的物的增长,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积极展现,是人的潜能、个体、价值的发挥和发展。也许正因如此,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苏德超说出了打工人的心声,“年轻人不加班是社会的进步。” 回到现实生活中,社会的进步是需要让普通人切实感知到其中的福祉。当年轻人不再被“内卷与绩效”中迷失,开始重视个体感受,追问工作意义,追求自我实现,社会也应看到在这个现代齿轮下所有“打工人”的期待和关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