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首页 气象 必读 水电 交通 饮食 游玩 居家 职场 影视 时尚
您当前的位置: 杭州网首页 > 今日生活 > 今日职场
+今日生活首页
 
 
莫让“第一学历”歧视越演越烈
2023-12-08 08:02:04 杭州网

12月5日,《中国青年报》发布了一篇题为《困在“第一学历”的年轻人:打破那面隐形的墙》的文章,冲上热搜,引发激烈讨论。受访者林奇(化名)坦言“第一学历是我的伤疤。”当下“第一学历”仍然在各类招聘中起着重要的筛选作用。林奇在面试时,一些岗位在招聘要求那一栏,标注着:“各学历层次所在学校均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明晃晃的学历歧视,无疑是扼杀了年轻人向上的底气。“双非”院校学子拼命想摆脱“第一学历”的烙印,却仍逃不过各种规则的限制。

心理学有个专业术语叫刻板印象,即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既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难道就不能奋力直追,打破“第一学历”那面隐形墙?其实,这样的改变不仅仅在于年轻人自己,更握在在各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负责人手中。

台面上,虽然不少招聘单位喊出了不看学历看能力的口号。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依旧戴着“第一学历”的有色眼镜去评价引进人才,让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心塞。出身于非“985”“211”本科院校,不少年轻人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考入“双一流”建设高校攻读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毕业在即却被用人单位告知“第一学历”不“过关”,这样的偏见扼杀的是年轻人向上的底气。

学历不等于能力,只要学历、专业同岗位匹配度高,用人单位就应该给年轻人展示自己舞台的空间,而非一味以“第一学历” 困住年轻人。可是,不少用人单位明知这样不对,还乐此不疲。一是“双一流” 建设高校无论是学科专业设置、师资力量,还是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远比“双非”院校可以匹比,用人单位自然乐意引进。 二是由于部分大学硕士点、博士点盲目增加、硕博深造的途径和方式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第一学历”情结的滋长,导致用人单位更加看重人才的本科出身。 三是组织人社部门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不完善,兼之缺乏必要的招聘监管,让“第一学历”偏见越演越烈。

因此,要破除“第一学历”偏见越演越烈,要切实破除用人单位唯“第一学历”用人导向,加强硕士点、博士点、硕博深造内涵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再上新台阶 ,才能营造重技能淡化学历的氛围,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平等的就业环境。组织人事部门应带头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取消“第一学历”的限制性条件。同时,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过程的监管,及时受理求职者的包括学历歧视在内的就业歧视投诉,限期责令用人单位整改和纠正。只有勇于打破“隐形门槛”,才能为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来源:胡喜庆  作者:红网   编辑:钟一鸣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21]1187-055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