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与中国美院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继南山、象山、张江之后,中国美术学院的第四个校区——良渚校区来了。昨天,记者从余杭区了解到,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正式启用,9月5日将迎来首批新生。 中国美院良渚校区占地483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大约是象山校区面积的一半。目前,一期一标段于6月29日完成竣工验收,校区一期建设预计于2023年完全竣工,建成后将容纳中国美院的创新设计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师生规模达4000人。 走在美院良渚校区,让人眼前一亮,所有楼幢之间二楼都是相通的,绵延的街道社区引到了校区二层,与工坊和馆舍建立空中的沿街连接。 记者了解到,整个校园围绕“生活即教育、学院即社区”的思想进行设计建造,通过坊、市、馆、舍、所、院、园、道的营造,实现“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居学一体的学院生活”。 在校园布局的组织上,采用水平向自由延展的“绵延工坊”,利用基地四面环水、东高西低的地形,将校园设计为“东密西疏”,但东部密中有疏,西部疏中有密,二者通过绵延工坊和其间的叠石跌水相连,从而“疏密相间”,打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边界。 绵延工坊在提供绵延底层的同时,也通过一套双层交通体系,将绵延的街道社区引到了校区二层,与工坊和馆舍建立空中的沿街连接,暗埋了与途经院落高低互动的可能,也为沿途景观节点的未来生长预留了余地。 在校区空间布局上,则大多采用“差序院群”,即通过绵延工坊的单位错落形成“大中小微”的院落层次,这也是良渚校区的另一大特色,所有宿舍楼底层都被设计成对应“学社制”的学社空间,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主使用这些“工坊”。 由于位于工坊与宿舍之间,学社既是水平工坊在宿舍的“教学绵延”,又是垂直宿舍在底层的“生活沉淀”,从宿舍途经学社进入工坊,“下楼”即可“上课”,传统校园成为了“居学一体”的垂直分层关系,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一种有别于正式教学、面向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软教学”氛围,因此“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居学一体”的学院生活得以实现。 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总设计师、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主任张永和介绍,“学生不再是固定地早九晚五上下学,而是在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体验居学一体的学院生活。这种‘软教学’氛围,有别于传统正式教学,更注重强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未来,良渚校区将在艺术与设计、媒体与思想、创新与产业的循环转化、交互整合中,实现“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创新集聚”三个集聚效应,以设计学科的创新驱动,在推进“数智社会”建设、推动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文创产业的繁荣发展中发挥国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