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首页 气象 必读 水电 交通 饮食 游玩 居家 职场 影视 时尚
您当前的位置: 杭州网首页 > 今日生活 > 今日影视
+今日生活首页
 
 
《风味人间3》收官,总导演李勇讲述了它与浙江的故事
2022-02-19 12:49:49 杭州网

浙江新闻客户端讯 历经两个月的陪伴与相守,近日,《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正式收官。从舟山群岛的佛手,到黄岐半岛的鳗鱼。这一季的四海风味,不局限于把目光投射到食物上,而是注重将更多的笔墨着色于人文故事。节目组随着海浪一起,记录下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人间百态,以美食为载体,诉说着家人之间的情感羁绊。

本端记者专访了节目总导演李勇,听他诉说《风味人间3》与浙江之间的故事。

“就个人而言,我特别喜欢浙江,甚至可以说是‘偏爱’。”李勇告诉记者,各种机缘巧合下,自己每年去浙江的次数都很多,而《风味人间3》里,与浙江有关的故事也是数量最多的。

在他看来,浙江的悠久历史、人文积淀、物阜民丰、江南风物等等,无不令人神往。10年前开始拍摄美食节目时,他就开始深入接触浙江的人和美食。

“对浙江的偏爱,从直观的感受倒推过去,最突出的一点,大概是因为浙江人春风化雨般的性格与深情。”李勇印象中的浙江人,重情义,也有底线和标准。这是一种不失原则的温柔,不予妥协的坚持。

他回忆道:“10年前拍纪录片时,我第一次到浙江台州拍摄渔民出海。夫妻俩劳作一天,特别疲惫,我们的拍摄超出他们正常的作业时间。最后一天,夕阳西沉的海面,大潮起落,妻子开始晕船,但她没有催我们结束拍摄。在拍摄的间隙,她因为太过难受,头靠在丈夫的肩头,丈夫默默地给她揉捏太阳穴,试图缓解她晕船的痛苦。在柔和的光线下,这个情景特别触动人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李勇看来,浙江既有小桥流水的江南风韵,也有大海高山的壮阔豪迈。依山傍水、气候温润,人也跟着山川河流一起变得可爱。因此,在这里,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比如诗书礼仪、耕读古风、宗族之亲、邻里之好等,依旧顽强而鲜活地存在着。

节目团队曾前往宁波象山拍摄桃花泥螺、川乌等的美食故事。当时村里的热情好客、和蔼可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都非常热情,每天来打招呼,还有很多人拿出自己家里的花草盆栽、古老的工具器皿,来装饰拍摄环境,想把村子里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李勇说,中国人的友善、淳朴、邻里热情,让节目团队心底温暖。这些传统与人情味,朴素自然,让节目的画面带上了温度,也让大家的内心充满力量。

清新的空气、茂盛的植物、健康的食物、人与人之间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这就是生活本该呈现的样子。“人心安处是故乡,浙江能让一个他乡人产生将其视为故乡的憧憬。”李勇说。

巧合的是,10年来,李勇在浙江拍摄的美食,几乎都是海鲜。这也让他在拍摄《风味人间3》时,更加得心应手。在他看来,浙江的海鲜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原有的鲜味,也能通过巧妙组合搭配,让美味来得恰到好处,还会不断推陈出新,以期更精益求精。

比如,《风味人间3》第5集《时鲜.秋去春来》里,节目团队跟随浙江玉环的钓带船出海。李勇说,那是自己第一次见识到活着的带鱼。一道亮眼的银色,从湛蓝的海底破水而出,鳞片光洁平滑如水银,身体修长,真如风中霜月、水里寒刀。拍摄完成后,船上的厨师还带给节目团队一袋油炸带鱼,在回岸的路上,李勇吃了些冷却的带鱼,其细腻和鲜美仍令人叫绝。

李勇表示:“从民间做法,到高端餐厅,浙江的海鲜烹饪出于对新鲜食材持有的信心和尊重,往往采纳大道至简、大巧若拙的策略,让那一份鲜美毫无所失。螺、蟹、贝、鱼,仗着足够新鲜,简单料理即成上好美馔。”

不仅如此,通过百般搭配,浙江还让海鲜滋味出落得更加温润美妙。《风味人间3》还拍摄了大黄鱼和小黄鱼。作为宁波的传统大菜,大汤黄鱼用腌渍的雪菜跟鱼一同烹煮,浓稠奶白的高汤,香气浑厚的大黄鱼,在清冽提神雪菜的烘托下,格外醒目。小黄鱼跟嫩豆腐一同煲煮,以清亮的咸齑汁液做底,不同风采的鲜与嫩,让人开怀。节目中最后一集拍摄余姚的小黄鱼面,鲜浓的汤汁浸润每一根爽滑的面条,胶质丰富的鱼皮下面,鱼肉白皙鲜嫩,深受饕客们的钟爱。

“浙江人不仅精于细处着眼,更不拘泥于单一的口味。”李勇说,这里既有清淡口,也不乏浓墨重彩的烹饪。《风味人间3》中记录了浙东沿海的滩涂上小小的蟛蜞。蟛蜞肉少,薄盐浅渍,加少量花雕,鲜美的汁液装满一兜,连挑剔的小朋友也爱不释口。

在李勇看来,从新鲜到陈鲜,由时光造化的厚味总是回转身来装点人们的时光。从保存食材的初衷,到对美味的孜孜追求,浙江渔民以食物为载体,把古老的智慧、悠长的厚味留存下来。

节目拍摄的是美食,也讲述了一方的水土、风情和生活。食物从来不是简单从大海直接跳到餐桌,中间漫长的链条,每个环节,都有人所不知的辛劳、期待和勇气。

温馨、柔软的人间烟火总能让观众内心得到熨帖与慰藉,也期待《风味人间》系列下一季,再次带人们踏上风味之旅。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记者 沈听雨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21]1187-055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