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每当临近除夕,各大媒体平台中就会出现大量“春晚押题”的内容,网友们用夸张和娱乐的方式表演春晚可能会上演的语言类节目,几乎看清了近些年语言节目的表演套路。这种模板化的内容,也让不少人感叹春晚语言类节目离国人心中的模样愈来愈远了。 语言节目最根本的目的是让观众们能笑出来的同时获得思考和感动,这是对制作方创造力的考验。而现实却是,如今不少的春晚语言类节目很容易就被网友猜中了,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了。尤其是小品这个类型的节目,从表现形式到传达的核心观念,几乎年年都能提前在某个平台上看到网友的押题版。“春晚押题”的流行并不是网友们喜欢拆台,而是如今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普遍太好猜、不太好看了。可以说,网友们这几年来对“春晚押题”的热衷,是“苦春晚久矣”后对高质量节目的期待。 语言类节目是有自己的体系的,然而伴随着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发展,语言类节目似乎变成了年终网络热梗总结,“春晚押题”容易押中也是这个原因。不同于经典的语言节目创造梗,如今的语言类节目更偏向于追随梗,近些年几乎没有高质量到让观众能够不断回味的作品,这实际上是一种不愿创造的偷懒行为。并且,一味在节目复制粘贴网络热梗并不能取得创作者们想象的效果。要知道,网络热梗的生命力是短暂的,在互联网的兴起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能只能反映一段时间一部分人的想法,不具备普遍性。而春晚是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的,在语言节目上借助网络热梗来制造笑点不能引起所有观众的共情。同时,平日里互联网上经常看到的东西又在春晚出现,只会让人感到疲惫。 其实,语言类节目近些年的发展并不差,相关比赛、演出层出不穷,也形成了独特的IP,展现了语言类节目创造力。2022年年底,原创喜剧竞演类综艺节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中的原创小品《少爷和我》的热播出圈,也在传达一个信息:语言类节目即使顺应了年轻化表达的趋势,仍然能在让观众笑出来的同时反映现实。而这里的关键在于,创作者们有没有真正脚踏实地去观察社会、心里有没有装着社会。毕竟,表达喜剧审美的同时能够针砭时弊,是语言类节目的终极价值追求。然而近些年不少的春晚语言类节目试图传达的观念都有些浮于表面,采取的表现方式也逐渐套路化,扮演的社会角色也趋向脸谱化,这样的创作就是“空中楼阁”,难以进入观众的心里,针砭时弊也就无从谈起了。 春晚在如今已经是一个传播符号了,但它最根本的属性之一仍然是晚会。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在试图呼唤大众时,也不能忘了服务人民。当春晚的舞台再次出现兼具时代感和趣味性的艺术作品时,或许“春晚押题”现象会不再具有调侃讽刺之意。 |